
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北京就出现了人类活动。北京的建城史也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相继成为五朝古都的北京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北京的历史建筑更因独具特色而举世闻名。除了城墙城门、皇家宫殿、皇家园林、庙宇和长城以外,北京数量众多的胡同院落历来也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北京门墩就是北京四合院的特色建筑构件之一,除支撑院门的实用意义外,因其形制复杂、图案众多、寓意深刻而兼具美学价值,北京的胡同和院落因为门墩的存在而更增添了一份灵动。可以试想一下,胡同沐浴着秋日和煦的阳光,两侧的青砖灰瓦布满了岁月的刻痕,墙面上树影婆娑,阳光透过枝叶,照射在朱红色的大门及两旁的门墩上,小孩子正坐在门墩上无忧无虑地玩耍,这将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生活图景。
然而,在现代都市化的冲击下,老北京的文化韵味渐渐被冲淡,怎样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北京“实”的光影声色和历史积淀,是当下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这个任务可以理解为“打捞”将要失散或被遗忘的城市记忆,并将其构筑为“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1925)首次完整提出: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在信息时代,现代技术的媒介可以帮助我们整合、阐释与再现不同载体和媒介的记忆资源。我们建立这个平台,正是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选择、诠释和再现,面向公众构建可视化展示与互动平台,构建信息时代的北京城市记忆。
中国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大多因火灾、虫蛀和木材腐朽和拆除等原因而失落于历史长河,但门墩作为少数的石质构件,具有不易损坏等特性,得以成批保存下来。当下,北京保持原有格局和风貌的四合院已经不多,但现存的门墩还是保有着一定的数量和规模,这为北京历史建筑,尤其是北京民居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门墩作为四合院大门的重要构件,是我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外化表现。普通民居与王府、公府、官府等的门墩相比,都有很大差异:从门墩的形制、规格、用石的材质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不可逾越的森严等级。尽管如此,门墩却也可以算作最接地气的建筑文物,大多数门墩都出自民间工匠之手,门墩图案和题材的运用处处体现着民俗和传统文化,同时,蕴含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追求。其中最常见的有:“狮”“世”谐音,雕九只狮子意为“九世同堂”;“鱼”“余”、同音,雕刻鱼形祈盼“连年有余”;蝙蝠象征福,雕有五只蝙蝠象征“五福”——长寿、富裕、幸福、美德和健康。
总之,门墩是具有丰富民俗内涵和老北京韵味的建筑文物,它体现着民族的思想,平民的特点,皇家的气质,是北京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门墩虽不起眼,只在方寸之间,但是它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见证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如果有人问:“石头有生命吗”?或许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如果让门墩来回答,它也许会说:当然,只是我们的表现形式不同。这石头门墩出自何处深山?有过怎样的前生?目睹了多少悲欢?无情亦有情。怀着对历史的敬意,我们小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前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走访了数百条条胡同,采集了数千张张照片,并收集了一些关于门墩的访谈资料。通过制作微电影并搭建主题网站的方式,试着以今人所熟悉的媒介和叙事方式,深刻挖掘门墩的历史文化内涵,旨在保护、传承和发扬北京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