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横屏观看视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分享至朋友圈。
首页|结语

  门墩是一件总让人忽视的独属老北京胡同的艺术品。小小一方石头,能被雕刻成一对又一对形貌迥异的物件,这些门墩都是独特的,凝聚了主人家的祈愿以及雕刻工匠的心意。胡同里的居民似乎也对它们司空见惯,当我们去寻访时常会听到“这个我不是很了解欸。”、“这(指门墩)会有什么意义?没什么意义。”、“现在谁还会去关注这个。”、“我不清楚,就一块石头。”诸如此类的答复。但偶经此地的旅人们却常被吸引,若再走近些,会发现那一块块石头上,雕刻着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精美的图案,还有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许,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知。这一方石头被赋予了太多内涵,也见证了太多历史,承载着无数光阴的故事。若人们再挖深些,会发现这斑驳的石头里大有学问,有生活的学问,有民俗的学问,还有艺术的学问。门墩在千年来的发展演化中,受到墓葬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宫廷建筑等影响,已成为一个包含多元素、多文化的建筑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门墩除了具有建筑功能、装饰作用、等级象征外,还因雕刻图案精美、文化内涵丰富,逐渐成为一种独具匠心的民间雕刻艺术品。它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以及主题内容对于彰显宅院主人身份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性作用,同时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地域等特征。


  但是门墩现状不容乐观,北京老胡同的门墩大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破坏或流失,65%的门墩已杳无踪迹,相关史料也难以收集,现在还面临被偷盗,缺少有效保护等问题。我们小组成员的每一次走访,每一份口述档案的记录,都仿佛在跟时间赛跑,通过较长时间的拍摄与研究,我们探寻到门墩背后的吉祥文化与民间故事,在历史的痕迹中我们感受到时光与岁月带来的沧桑。历史进程始终向前发展,昔日风光也会慢慢褪色,这是一种不可抗逆的规律。但是过去的记忆始终提醒我们所在的城市曾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些残破斑驳的门墩在即将消失的故地中默默伫立,它们是历史的守望者,也是城市发展道路中随时可能逝去的文化坐标。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化逐渐成为主流,一桩桩历史事件,一样样历史文物,可以通过数字信息的方式组织起来,以网络为媒介与载体呈现出来。本专题小组以数字化媒介为手段,讲述门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记忆,并通过本网站与微电影的形式展现门墩的魅力与价值。文物会因为岁月的变迁而变得残损,传承者会因为没有继承人而懊恼文化的流失,但数字不会,数字形式的记忆是保存文明的金匮。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正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我们所能做的是:用数字传承记忆,留住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并将其光彩熠熠然闪烁于世间。


  关注中国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义不容辞。课题小组希望:通过此次项目的开展,可以呼吁大家重视对门墩的保护。同时,也希望能为后继者提供相关经验和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