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墩作为中国传统住宅结构的一个重要构件,在支撑大门以及充当门轴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露在门户的外部,逐渐成为工匠们施展才华的对象。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晋商宅院,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门墩,而这些门墩也体现了精湛的河东石雕工艺。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同,门墩在取材、工艺、造型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晋商宅院的门墩多用当地特有的细砂石,少数也有使用青石。造型方面也颇为丰富,有传统的石狮型,面部眼睛睁圆,大张其口,毛发鬈曲,颈部带着大铃铛,灵气逼人;也有抱鼓型,表面多浮雕,样式纷繁复杂,雕刻精美;还有常见的箱型,虽然手法简单,多雕纹与图案组合,但寓意丰富。
门墩这一方门户前的石头,在历史文化的前进中不断发展,逐渐集雕刻工艺、文化价值和思想形态于一体,反映着地域文化的历史脉络,它根植于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于劳动人民深厚的生活沃土里,晋商作为儒商的典范,宅院的门墩更是展现了河东地区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最常见的就是在门墩上雕刻“八宝”和民间传说中的“暗八仙”等,以此“神仙文化”来追求福、禄、寿、喜,这样的“祈福文化”非常普遍。另外一种也很常见的即追求子孙满堂的“求子文化”,古时多子多孙,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直到明清时期依旧是人们的不变的追求。此外,在儒家的影响下,晋商把“儒”和“商”结合起来,在儒家的思想指导下经商,恪守儒家教诲,重视商业道德,也有不少门墩的雕刻造型象征着儒家文化亦或是经商文化。
河东门墩作为传统门墩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继承传统门墩的各种造型工艺后,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融入地域独有的文化特点,并在一步步地前进中越发成熟,成为门墩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更是推动了以门墩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发展迈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