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看,南北方的门墩风格迥异,南方绵密细致、北方雄高浑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它的地理特征、风土物产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也与传统的建筑历史、雕塑工艺、审美思潮、政治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
前面所说的是祖国各地门墩风格的传承与背景,在这里我们结合大量图片来讲述这种传承与背景的基础。对于门墩石等民俗文化的研究,是不能纸上谈兵的。需要更丰富的实证对象来证实研究的有效性和力度。所以,笔者以地域分布将门墩分类,对其工艺、石材及题材和流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更深入地发现和认识了中国各地独树一帜的门墩艺术!
北京宫廷建筑艺术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功能,继承和弘扬了古老文明的优秀传统风格。北京门墩石,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建筑,都在装饰和衬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推测,北京门墩石的历史较晚,它可以追溯到元代定鼎北京。北京地区的门墩起源应与冀州县的建立有关,因此元末明清时期的北京门墩量较为丰富。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中山公园舍集坛前的一对。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的遗物。其中有唐代的有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期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白塔寺和贤梁寺)。北京门墩的发展与辽中都、元大都的建设密切相关。但是门墩虽起源于辽元,但是兴盛于明清。北京门墩历史悠久,质优量多,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鲜明的地域民俗代表性。
北京门墩是文化交融特征明显的混合体,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综合了汉民族文化特征和满蒙民族文化特征,既有平民文化和世俗风景的实用综合体,又有豪华的宫廷贵族气派。既显得庄重威武,又不失朴实典雅。在北京的民居建筑中,石雕虽然不如砖雕、木雕那么常见,但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比如:工细精致的的抱鼓形门墩、书箱形 门墩是北京城的一大亮点, 它赋予北京城的,更多是与官绅文化、雅士文化与俗世景观的联系,传达着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担当”哲学。这种门墩石与诸多文化现象、民俗生活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民对古老京城生活的无限联想 。
北京人不仅作为创造着,创造性地推动了门墩的艺术发展,同时也作为居住者与门墩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调研中,不少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会唱:
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要媳妇,做什么,点灯,说话…….
总而言之,北京门墩大方持重,厚实而不流于呆板。
天津距京不远,特点是其为华北地区的工业、手工业中心。它拥有海河和京杭运河,有着发达的水路交通系统。所以天津门墩意象上多体现“祈福”、“纳宝”、“八仙”等题材。与北京门墩的风格特点较为接近,但是更加典雅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