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横屏观看视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分享至朋友圈。
首页|溯源品韵|发展演变

发展演变

首页|溯源品韵|发展演变

  门墩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的变革、战争的洗礼、习俗的变迁,逐渐成为一个包含多元素、多文化的建筑符号,甚至在唐代,箱型门墩上出现了须弥座和大量的佛教传说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建筑建造技术的发展,门墩的制造工艺也日趋精美。门墩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化,增强了观赏性,因其雕刻图案精美、内涵丰富而逐渐成为一种精美的民间雕刻艺术品。尽管如此,但从古至今有无数的门墩雕刻艺术品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到破损甚至毁坏。


  门墩都是在门枕石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不同形状的门墩又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公元1100年后,有人把门枕石的外侧部分做的稍微高大了一些,同时在它的各个不同的面上雕刻除了精美的线条,这样精美的装饰引起更多的人模仿和改变,把门枕石做的更高,图案更加精美丰富,最后形成了上下分明的界限,下面是枕石,上面是箱型的雕刻了图案的部分。后来又有人把箱型的部分改为鼓型,并雕刻了莲花,样子更加漂亮,也引起众人的模仿;后续更有一部分人雕刻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如祥云等。如此,门墩的形状已经基本分为箱型和鼓型两种,虽然后续还有其他形状,但大多在这两种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北京门墩石的发展同样继承了这样的模式,但在北京门墩的发展历程中,在门墩形状的差异上又加入了展现户主阶级地位的功能,俗称“书箱”与“战鼓”,当然这一说法仍旧有一定争议,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到门墩随着历史逐渐发展的几缕脉络,体会到门墩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家户情怀。



  在社会发展日益先进的今天,具有手工雕刻技能的石匠已不多见,传统雕刻技艺濒临灭绝,甚至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及其切割花纹、打磨石制构建。机器制造出的知识商品或者装饰品,它是无法与中华民间雕刻艺术相媲美的。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很多历史遗迹被修复。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大潮流之下,民间手工雕刻行当也可以再次复兴,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刻,让手工雕刻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去,让门墩这种独特的石刻艺术继续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