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横屏观看视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分享至朋友圈。

易旎


  大半年的走访,我感到门墩是一件总是让人忽视的属于老北京胡同的艺术品。小小一块石头,被雕刻成一个又一个看似大同小异的石质物件,胡同里的居民对它们似乎也已司空见惯,“这个我不了解。”“这(指门墩)会有什么意义,没什么意义。”“现在谁还会去关注这个。”“我不清楚,就一块石头。”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爱护似乎淡漠到几近冷漠,所以门墩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被偷盗,被破坏,被拆除。


  但是我们仍然很幸运地采访到了不少老北京人,他们对门墩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有像我们回忆童年骑在门墩上摔了一大跤,现在又让儿子骑在门墩上玩的父亲;有对门墩类型、花纹、含义如数家珍的修车大爷;有痛感门墩被破坏,愤愤不平的老太太。这些人让门墩从无生命的石头变成了有生命的文化遗产。而我们则不仅是在与时间赛跑保留门墩的物质形态,更多的是在保护着上面承载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