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嬗变

自道光朝明令停止举办冰嬉以后,制度上不再提供支撑,经济上王朝财力无法支持,作为传统体育运动发展顶峰期的冰嬉运动实质上已告终结。其后虽有类似活动,但与制度化、规模化按年举行的状况已有明显分别。在清人的历史记忆中,冰嬉代表着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国力,是王朝富庶繁荣时代的缩影。冰嬉作为词汇仍然在保留,但特殊的历史语境已经不复存在。受西方传入的近代体育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的接轨与传统体育运动的嬗变由此而生。

道光朝以后,冰嬉作为词汇仍然存在,但发生了词义的明显转变,冰嬉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的终结

道光朝以后,冰嬉不再是清朝典章制度的一部分,缺乏制度的支撑,规模性的冰嬉陈演不再按年举行,偶有举办,但从性质上来说,冰嬉也不再是军事典礼,参与表演的人群与冰嬉的内容、功能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冰嬉与现代意义上的词义更为相近,即指“冰上的娱乐活动”,而非制度化、规模化的持续性的军事大典。

2、语境的变迁

冰嬉在制度上宣告终结之后,其语境变得宽泛,不再限定于宫廷,不再限定于王朝政务的层面,而是面向社会人群。比如,民国时期陆增炜作《故都竹枝词》,写道:

玉蝀金鳌路不迷,院开博物仿欧西。

故宫从此无禾黍,骨董纷陈任品题。

离官别苑尽芳茨,禁地来游太液池。

戏着彩衣穿利屣,纷纷士女作冰嬉。

1925年,太液池“三海”不再是宫苑禁地,北海辟为公园向民众开放。“冰嬉”也不再是宫廷独产,普通百姓的冰上玩耍活动都可以称作“冰嬉”了。

3、西方的接轨

19世纪末期,西方滑冰运动传人中国,滑冰运动遂成为北方人民群众所爱好的冬季运动项目。从冰鞋、冰场到赛事活动的规则等,均逐步实现了转轨。据老北京回忆,20世纪30年代,三海冰场上常见一位银须清瘦老人,神态悠然,滑行冰上。据说,这位老人姓吴,号桐轩,是当年曾给慈禧太后表演的万字队硕果仅存的一位。但是,吴姓老人在冰场上穿的已经不再是清代的木板加铁条式样的冰鞋,而是带有冰刀的正规冰鞋了。民国时期的北海,成为普通百姓也可以进入的大型溜冰场,溜冰化装会、冰上体育赛事活动也相应开展。

《世界画报》1929年报道北海上的化装溜冰大会1

1928年《北洋画报》北海万国化装溜冰会的报道

1934年《老实话》杂志绘制《溜冰场小景》

1937年《现代青年》杂志介绍德国的溜冰和滑雪运动

1944年《春秋》杂志《故都冬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