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掌故

冰嬉与八旗生计 返回

八旗生计,主要指清代京城正身旗人的生活和谋生问题。换言之,是指旗人生活困难的问题。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历史状况来看,冰嬉大典的举办是清帝解决八旗生计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圈占的民地分授驻京八旗兵丁为业,又例支饷粮为生,初时家给人足。但随着全国统一,承平日久,旗人繁衍日众,人口剧增,八旗军队却有定额,饷有定数,形成大量的闲散余丁不士,不农,不工,不商,养尊处优,坐吃山空的局面。加上奢费之俗见长,旗人负债累累,典当土地,生计无着,每况愈下,于是酿成终清之世闻名的八旗生计问题。为此,历代帝王均采取各种举措以缓解八旗的生计问题。比如说,康熙时期采用赏赐银两的办法,雍正时创设养育兵等制,增加兵额,仍无济于事。数十万旗人困守京城,不读书、不做工、不生产粮食、不经营商业,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出入于茶馆戏园、赌场、妓院,斗鸡、斗鹌鹑、斗蟋蟀等,吃喝玩乐,靠朝廷拨给的房地和口粮为生,完全过着寄生生活,入不敷出成为常态。

八旗是清廷的根本。朝廷对八旗生计十分关切和重视。乾隆时期,将冰嬉大典制度化,应该说是解决八旗生计问题的一种尝试。冬至过后,春节之前,正是八旗士卒穷困窘迫之时,利用节令和八旗擅长冰上行走的技艺陈演冰嬉,可以多多少少缓解置办冬衣、筹备过节等眼前的难题。为此,乾隆帝一再强调,冰嬉的举办是因为“岁暮家家多窘迫”,所以才要“例因冰技沛恩施。”通过冰嬉大典的三个等级的赏赐和普赏,让参加典礼的八旗士卒得到恩惠,解决生计问题。从赏赐的规格来看,头等三名,各赏银十两;二等三名,各赏银八两;三等三名,各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据学者的研究,清代八旗禁旅的月饷按兵丁的兵种等级分别为一两到四两不等,粗略比照核算,头等获得的奖赏十两相当于最低级别的兵种——步甲十个月的月饷,相当于最高级别的兵种——前锋两个半月的月饷。次一等的普赏四两,也相当于最高级别兵种一个月的月饷。再加上从训练到陈演历时近三个月的开销都由内务府承办,获得头等奖赏的兵丁可以解决一年左右的生计,获得次等奖赏的兵丁也可以解决近半年左右的生计。对参与冰嬉的八旗兵丁来说,确实是一种普惠。

嘉庆帝继承了父亲的宗旨,继续以冰嬉大典解决八旗的生计问题。在他的御制诗中有,“五十步休羡百步,普沾帝惠乐嘉平。”在诗注中,他写道,“冰嬉之制,藉习武以行赏赉,示嘉惠兵丁之至意。每岁冬月,简八旗子弟角艺液池,皇父亲御冰床,第其高下,以次颁赏,勇者特旌,馀皆均赐,所以鼓励而激劝之者,即一较技间仰见仁至而义尽焉。”令八旗兵丁普沾恩惠才是目的。嘉庆十八年(1813)、嘉庆二十三年(1818)因气候过暖,太液池冰冻不够坚固,无法举行冰嬉,但为了保证八旗的生计不受影响,嘉庆帝罢观冰嬉,但仍命颁赏,在《今冬气候过暖罢观冰嬉仍命减半颁赏》诗中,嘉庆帝写道,“冰嬉不为侈游观,念切旗人生计难。”在《腊日未观冰嬉仍命颁赏诗以纪事》诗的注文中,嘉庆帝写道,“每岁仲冬、季冬,于西苑太液池分日观八旗冰嬉,曰至腊日而毕,其制护膝以芾,牢鞋以韦,或底含双齿,或荐铁如刀,于冰上疾趋競进,夺球较射,盖国俗相沿,所以习劳肄武,不可阙也。今岁气候较迟,冰未坚固,未能临阅,仍命颁赏,先养后教,敬承考泽于奕襈,永志弗忘旧典云尔。”表明不忘父训,对八旗兵丁施加恩惠的用意。

道光朝的冰嬉大典由缩减举办到再未举办,恰好反映晚清时期,清廷财政出现危机,维持运转已成难题,解决八旗生计也就无法顾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