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掌故

努尔哈赤时代的神奇冰桥 返回

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的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老城),是杰出的军事首领。他勤奋好学,广交汉人,略通汉、蒙文字,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足智多谋,武艺超群。努尔哈赤戎马生涯40余年,常躬亲征战,指授方略,他在用兵方面主张“不劳己,不顿兵,智巧谋略为贵”,在实战中,常出奇制胜,以弱胜强,以少克众。在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时期,冰上运动曾经使其如虎添翼。

惧热而耐寒,一直是八旗士卒的重要特征。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统率八旗部队南北征战的过程中,经常趁天冷出兵,溽暑天气则休兵停战,即为证明。在《太宗圣训》中,记载了皇太极的箴言,“当此六月酷暑,挥扇纳凉尚不能堪,岂能擐甲而战乎?”关外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积累了冰上运动的生活智慧。据满语字典《清语择钞》中记载,努尔哈赤率部远征巴尔特虎部落时,“时有弗古烈者,所部兵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一夜行七百里。”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曾经巧妙地利用河流结冰的天然优势,突降奇兵,轻松获胜。在满文史料中,这种结冰的河流,被称为“冰桥”,并被赋予造化神奇的色彩。

据《满文老档》记载:

“昔日,黑龙江每岁十一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后结冰,松花江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后结冰。大英明汗出兵之年,十月初即已结冰。汗兵于初五日渡黑龙江,观江之东西,均未结冰,独封寨处结冰如桥,宽二里许,横跨江中,兵乃渡冰攻寨,萨哈连路二寨之人,弃家避于野外,始得幸免。其尚以为乌拉河冰期未到而安居之萨哈连之十一寨尽取之。及兵还,其所渡之冰已解,以西复如前结冰一道,兵乃由此渡江而还。既渡,冰尽解,后乃应时而冻。”

这则史料记述了努尔哈赤征服萨哈连部时利用天时、地利——黑龙江结冰成桥的优势取得作战胜利的故事。萨哈连,满语意为“黑色”,因黑龙江古有黑水之称,萨哈连部居于此地,故成为居住在黑龙江流域部分女真人的总称。后金天命元年(1616)十月初,本应十一月才结冰的黑龙江竟然已经冰封。江水汹涌的时候,黑龙江是阻隔外来进攻的天堑,而河流一旦结冰,则反而成为有助于敌方进攻的桥梁。尤其是对擅长冰上行走的努尔哈赤所部士卒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冰面宽达二里,如冰桥平铺于江上,努尔哈赤于是率部踏桥而过。萨哈连部还以为黑龙江冰期未到,仓促应战,遂大败。

利用八旗士卒在冰天雪地里的作战优势,将战略进攻的时间安排在冬天,是努尔哈赤的作战方略之一。有关天然冰桥的神奇历史记述还出现在著名的宁远之战后。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乘明朝辽东经略易人,新任辽东经略高第自动撤除山海关外防御设施,仓皇撤明军于关内之机,亲率6万后金军攻明,于十七日渡辽河,分兵两路直趋宁远。这次战役,因明将袁崇焕镇定自若,从容不迫,采取坚壁清野、集中全力的对策固守宁远,努尔哈赤大败,因士卒伤亡太重,攻城不下,于二十六日无可奈何地撤宁远之围。

宁远附近的觉华岛为为明军在辽西海上囤积粮料的重要基地。其时正值隆冬,海面被冰封住,形成了海上登岛的天然冰桥。后金军队从岸边履冰,可直达岛上。岛上的明军,为加强防御,沿岛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以阻挡后金骑兵的突入。然而,天气严寒,冰濠凿开之后很快就又冻上。守岛明军日夜不停地开凿冰濠也无法阻挡寒冷天气的冰封效应。努尔哈赤的部下于是顺利地履冰驰进,大获全胜。

冰,无意中成为努尔哈赤获取战争胜利的天然因素。冰桥,在努尔哈赤的大军需要渡江时悄然而生,在大军渡过后则霍然而解。这种军事实战中的神奇固然有一些主观色彩,却实实在在反映了关外时代八旗士卒擅长冰上行走的重要作战技能。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在统一女真乃至明清交替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应该说与擅于利用关外寒冷天气的天时、地利,以及八旗士卒擅长冰上作战的人和因素密切相关。

故宫藏慈禧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