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观冰嬉 返回
清代百年冰嬉的陈演历史中,有两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二人都是皇太后的身份,都曾在当朝皇帝的侍奉之下,阅视冰嬉,母慈子孝,共庆升平,从而使得清代冰嬉的文化内涵之中,涵括了事亲孝谨的一面,洋溢着温馨的亲情色彩。这两位有幸得观冰嬉的皇太后,一位是乾隆时期的崇庆皇太后,一位是道光时期的恭慈皇太后,有意思的是,两位皇太后都出身满洲镶黄旗,姓钮祜禄氏。
崇庆皇太后(1692-1777),是四品典仪内大臣凌柱之女。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生下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帝)。雍正元年(1723)十二月,封为熹妃,又晋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八月,乾隆帝即位,尊为崇庆皇太后,居慈宁宫。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去世,享年八十六岁。崇庆皇太后母仪天下,在乾隆朝生活了四十余年,母慈子孝,是清代很有福气的一位太后。
乾隆帝事母极孝,每天,必到慈宁宫问安;每年三大节(元旦、冬至、万寿圣节),都要率领王公大臣到慈宁宫向太后致贺、行礼。太后身体不适,乾隆帝立即前往慈宁宫,问安、尝药,直到太后病体痊愈。崇庆皇太后身体状况良好,也比较活泼好动,乾隆帝先后奉母后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游五台山。每年侍太后谒陵、秋狝。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举行了大规模的庆典活动,寿典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隆重。奉母阅冰嬉,也是乾隆帝孝亲娱母的行为。
乾隆七年,冰嬉举行的首年,十二月二十日,乾隆帝就奉皇太后幸瀛台,阅视冰嬉。此后,乾隆朝形成了一个惯例,就是在每年腊八日祈福之后,亲自陪同皇太后到悦心殿吃早餐,继而至澄怀堂进茶果,然后登上遐瞩楼观看冰嬉。腊八日的冰嬉陈演,为此带有宫中节庆气氛,一般来说是内务府三旗的专场。内务府三旗,指镶黄、正黄、正白包衣三旗,统隶于内务府, 故合称“内务府三旗”, 简称“内三旗”。内务府八旗士卒承担着出行扈从内廷后妃的重任。因此,腊八日的冰嬉,参赛与观赛人员彼此之间格外熟悉,应该是乾隆帝的特殊安排。在这个特殊的节令时分,太后、皇帝母子和皇族近亲一起,既庆祝节令,祈福纳祥,又观看冰嬉表演,享受亲情。
乾隆帝御制诗中有《又腊日奉皇太后游瀛台诸胜》,记述了乾隆十四年(1749)侍奉皇太后瀛台游玩,阅视冰嬉的场景。诗中写道:
今日嘉平景渐迟,雪凝鳷鹊晃琉璃。
省农幸得逢真瑞,酬节欣惟奉圣慈。
蕉殿香花参梵相,液池罴虎试冰嬉。
迎年腊鼔春光近,今昔评量有所思。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岁高龄的崇庆皇太后去世,这年腊月,乾隆帝照例举行冰嬉陈演,却因母亲去世,仍在二十七月丧期之中,故下令将将场上各色旌旗全部撤掉,只令士卒持弓矢演射。乾隆帝怀念侍奉母亲阅视冰嬉,共享天伦的昔日情形,只觉凄怆。
嘉庆帝的母亲魏佳氏早逝,故嘉庆一朝无皇太后。道光朝的皇太后指恭慈皇太后(1776-1849),是礼部尚书恭阿拉之女。嘉庆帝为皇子时之侧室福晋。嘉庆帝即位(1796)后,封为贵妃。后继位中宫,封皇贵妃。嘉庆六年册封为皇后。生皇三子绵恺(惇怡亲王)、皇四子绵忻(瑞怀亲王)及皇七女。嘉庆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她传懿旨令道光帝旻宁嗣位。被道光帝尊为皇太后,居寿康宫。道光二十九年(1849)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恭慈皇太后与道光帝并非血缘上的母子关系,而是宗法上的母子关系。这位仅比道光帝大六岁的太后担心因嘉庆帝猝然而亡,旻宁找不到嘉庆帝的密旨不能继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发布懿旨,明确指示,“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恭慈皇太后主持局面,稳住了政局,她拥护旻宁,申明帝位继承人为道光帝,在道光帝继承帝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虽非亲母,却得到了皇帝的充分尊重,安享尊荣。
腊八日奉太后观冰嬉,在道光朝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在道光帝的御制诗中,也有奉皇太后观冰嬉的记述。道光二年(1822),在《冬日侍皇太后游瀛台观冰嬉喜成二律》诗中,道光帝写道:
竹爆龙旗展,貔貅勇气腾。
光含峰影丽,彩映日华灯。
鱼贯行尤速,鹰搏射更能。
几闲勤肄武,旧典念丕承。
水泽初坚候,旌旗镜里看。
悦心琼岛映,遐瞩液池宽。
教士兼施惠,登楼喜问安。
更欣冬日暖,不畏朔风寒。
崇庆皇太后和恭慈皇太后是见于史料记载的两位在清代观阅冰嬉的太后,这和乾隆、道光时代冰嬉的举办仍为定例,且清帝孝亲为皇朝家法有关,应该说是清代历史上很特殊的两位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