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字词句章 > 分总

分总

强调形式示例:

对联中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就叫分总。

雪月梅花三白夜,

酒灯人面一红时。

这副对联,上联“雪”、“月”、“梅花”是分述,“白”是总述;下联“酒”、“灯”、“人面”是分述,“一红”是总述:这是先分后总。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这副对联是清代郑板桥题写的。上联“三绝”是总述,“诗”、“书”、“画”是分述:这是先总后分。

分总的总述部分常用数字来概括,前面两副都是如此。有时数字不好用,就用一些隐含数量的词语来概括。

孔门传道诸贤:曾子,子思,孟子;

周室开基列圣:太王,王季,文王。

这副对联中的“诸”和“列”就隐含着一定的数量。

完全用与数无关的词语来概括的情形,也很常见。具体有:

总述的部分有时为分述词语的直接相加。例如:

四水第一,四季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二还是第一?

三教在前,三才在后,游士本儒人,不在后也不在前。

这副对联,上联的“江夏”就是“江”和“夏”的直接相加;下联的“儒人”就是“儒”和“人”的直接相加。

再看:

陶潜善,易牙善饮烹有度;

陶侃惜,夏禹惜分寸无遗。

这副题于广州陶陶居的对联,上联的“饮烹”和下联“分寸”也是“饮”和“烹”、“分”和“寸”分别直接相加的结果。

总述部分有时为某些迭用词语。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东林党首领顾宪成题在无锡东林书院的这副对联,就是用“声声”和“事事”两个迭用词语来进行总述的。

总述部分有时为对分述部分有包含关系的词语。例如: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这副对联是清邓石如题于碧山书屋的。“合宇宙奇观”一语为上联的总述,“合”字表明“沧海日,赤城霞……”都属“宇宙奇观”一类。“收古今绝艺”一语为下联的总述,以“收”字表明“少陵诗,摩诘画……”都属“古今绝艺”一类。

总述部分有时有指代性词语。例如: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禅心似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月,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概更何之。

康有为题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这副对联,“如此园林”中的“如此”就是指代性的。通过这么一指代,就把前面的岛、湖、桥、堤、柳、莼都集拢来了。

有些对联,其总述部分本身又是用分总的方式来表达的: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

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

这副对联中的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四牌楼、走马楼和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都正街、登龙街,都是长沙街道名。两联表总述部分的“东西红木四牌楼”和“南北县府都正街”又都是分总。“东西红木”与“南北县府”是分,“四”和“都”是总,是借街名的一部分作总。这样的对联也如一座牌楼,由大到小,层层相似,给人结构精巧的感觉。

分总还有几种比较特殊的情形。一是隐去总述的部分。例如:

世外凭临,一面峰峦三面海;

云中结构,二分人力八分天。

这副对联题于海州云台山。上联隐去表总述的“四面”,下联隐去表总述的“十分”。由于所隐的内容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且容易看出来,这类对联将总述部分隐去,反而更精粹。

二是分述部分有共体现象。例如:

四诗风雅颂,

三代夏商周。

这副对联中的“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两雅共体。这里若不用共体而直接用“大雅”和“小雅”,两联就对不起来了。据说苏东坡对“三光日月星”也是用“四诗风雅颂”对的。

三是有时数为“一”时,直接用该数所说明的事物代替。例如:

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观如八骏骅骝添赤兔

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

这副描写祁门九龙瀑的对联,上联的“九匹白练”总数为“九”。按理,后面应说“八骏骅骝添一赤兔”才对,因“八”和“一”合起来才能得“九”的数。但若让“一”出现,下联不好办。于是将“一”省去,直接说“添赤兔”。“赤兔”在这里就代替了“一”。

 

例:

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故宫 颐和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