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里有粮,心里不慌”。仓,即仓廒(áo),储藏粮食的仓库。元明清时期,每年有数百万石漕粮及财物源源不断自江南运到北京,因此在运河沿岸,陆续修建了许多粮仓。
元朝时期,为了储存巨额漕粮,就在都城和通州设置官仓数十个。到明代,政府也在京城和通州设置了京通二仓,“京仓为天子之内仓,通仓为天子之外仓”。
清代的京仓在元、明基础上改造而成。乾隆年间,京仓达到13座,被称为“京师十三仓”,七座分布于内城,据清代震钧《天咫偶闻》记载“京仓之在城内者,北曰北新,曰海运;南曰富新,曰南新,曰兴平,曰旧太,皆在朝阳门北,曰禄米,则在朝阳门南。”
禄米,指的是用作俸禄的粟米。古代官员工资以米粮计算,称为禄米。在朝阳门内南小街东侧有一条名叫禄米仓的胡同,因明清两代存储京官禄米的仓厫在此而得名。禄米仓坐落于在禄米仓胡同71、73号,坐北朝南,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清初有30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增至57廒,光绪末年减为43廒。据说当年的禄米仓仓场有200多米长,几乎是整条胡同长度的一半。仓廒用城砖砌成,每廒5间,面阔23米、进深17米左右、高约7米,悬山合瓦顶,五花山墙,顶开气窗。仓内曾有明代历任仓场监督题名碑,还有官厅、大堂、科房等值班用房,水井、辕门、仓神庙、土地庙、关帝庙等附属建筑,现均已无存。
图 禄米仓旧址(来源:文旅北京、北京市方志馆)
仓里不只装禄米。虽然明清时期禄米仓等京仓的储粮主要供给在京文武官员,清代也会供给八旗驻军,但仓粮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救灾。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遇到灾年,朝廷会调拨一定数量的仓粮进行赈济。清代北京除在发生大灾害时进行赈济外,乾隆朝以后还在京城设置官办或民办的粥厂,从每年冬十月到次年的三月煮粥放赈。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将城内所有粮仓存粮拍卖,粮仓改作他用。辛亥革命后,禄米仓改为陆军被服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了北京军区所属单位,1984年禄米仓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禄米仓早已不再是皇粮仓库了,但却储存了很多历史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