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报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762294315789617&wfr=spider&for=pc

蒙古太祖十年(1215年),金中都城为蒙古骑兵所破,皇城宫阙毁于兵火。此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之后,决定将都城迁至北京。也就是这一决定,元大都都城也从“水流涓微,土泉疏恶”的中都旧址,迁到了金帝原有的行宫——大宁宫以及拥有众多天然湖泊的高梁河水系上来。不仅如此,为让宫苑有充足的水源,还专门开辟金水河从玉泉山引水,经和义门(今西直门)西流进宫苑。

忽必烈灭了南宋之后统一了中国,其统治范围远远超过金朝,元大都对于漕粮的依赖,也数倍于金中都。元统治者不但积极开辟大运河,而且还大力发展海运。但是,无论是河运,还是海运,漕粮都只能运到通州,然后再转送至大都城。据史书记载,“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千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数。”因此,寻找水源,恢复河运,势在必行。而此时的玉泉水源已为宫苑专用,要想引水济漕,就必需另觅水源。

元代的天文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在经过艰苦的实地考察之后,决定引昌平白浮之水,引入旧闸河以济漕运。“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流于积水潭,复东折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七闸,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阔,以过舟之水。”水闸和斗门,实际就是现在的船闸,既可节水,又便于行舟。

  郭守敬开凿运河的计划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大功告成。漕船可以从通州以南的高丽庄经闸河径直停泊在积水潭中。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返大都,见积水潭“舳舮蔽水”,大悦,赐河名“通惠”。这个名字一直流传至今。现如今通惠河又已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