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传说》(郑建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通惠河在古时候是运粮河,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石粮食从南方运来,送进京城。八里桥建成后,桥洞子小,大粮船桅杆高,过不去,人们只好在这里落帆停下,把粮食倒到小船儿上去。
有一年,北方大旱闹粮荒,京城急需大批粮食,皇上降旨,要加快运粮,并亲自到通惠河来视察。这么一来,可把倒粮食的民夫治苦啦,他们虽然拼死拼活不分昼夜的干,粮食还是倒不过来。
一天,人们正望着一队队粮船发愁,一个老汉挑着厨师用具,来到这里。他先冲人们微微一笑:“你们这些人发什么愁哪?”
“发什么愁?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瞧——”一个中年人伸手朝河里一指,那粮船都快排到通州西门了。
“哈哈,那也不能不吃饭呀!”老汉笑着说:“都快晌午了。”
“唉!脑袋都保不住了,还有心吃饭呢!”中年人叹了口气。
“光发愁不吃饭,脑袋就保住了?”老汉还是乐呵呵地说,“我是跑大棚的厨子,今儿个给你们做点好吃的!”说完,挑起挑儿,朝不远的伙房走去。
傍晚,当人们愁眉苦脸的来到伙房的时候,那老汉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走了,桌子上放着几碗热气腾腾的饸饹,中间还有一个小饸饹床儿。看着这些,人们愣住了。那个中年人若有所思的走过去,抓住饸铬床儿的把儿,又压了几下,猛地一拍大腿:“好主意!”随后把人们都叫来,指着饸铬床儿比手划脚的讲:“你们瞧,这饸铬床儿就好比是粮船,这上头的把儿就是船上的桅杆,现在桅杆太高,粮船过不了桥洞,要是把桅杆改成活的——在船上安两根木桩,平时用两根铁销子,把桅杆固定在木桩中间,过桥时就拔掉一根销子,放倒桅杆,船不是就能从桥下过去了吗!”
“对!”“对呀!”人们听着,不禁高兴得欢呼起来。几天以后,改装了桅杆的粮船,一队队顺利的通过了八里桥,浩浩荡荡向京城驶去了。从此,“八里长桥不免挽桅”的故事也就传开了。
http://k.sina.com.cn/article_5909535916_1603c5cac001001w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