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旅游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7QpzXqH76n

明朝初期,朱元璋把国都定在金陵,加上他四儿子朱棣发动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通惠河失于修治而淤浅废运了。朱棣又把都城定在北京,通惠河日益重要起来。整治后用几年又淤塞了,再治再淤,时断时通,始终没有彻底修治。到了嘉靖六年(1527),有个巡仓御史叫吴仲的,以国家和运夫利益出发,为省钱多运,力排众议,建议朝廷重修通惠河,可大多数官员坚决反对。那个嘉靖皇上首鼠两端,听两方都在理而犹豫不决。几个月过去了,还没个结论。雨季里有一天,北京上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突然一个炸雷把天安门上一个吻兽击碎。吴仲等一些官员立即给皇帝上书,说通惠河不重修,劳民伤财,天怒人怨。嘉靖帝一害怕,立即命吴仲抓紧重修。

吴仲接到命令,立刻着手重修事宜,他和多名官员对元代通惠河进行全面深入踏察,但不知如何重修更好。就来到通州走访。访了多时,还是没个着落,正在束手无策之际,老百姓举荐通州城里一位叫孟钺的老人,此人武举出身,老练世故,凡当时事及漕河利弊皆深有研究。吴仲问及治理通惠河关键,老人当即回答:“积水搬运,始可以行。”意思是只要积高水位,搬运粮袋过闸,才能行运。老人解释说:“通州至北京四十余里,地势陡峻,水难停蓄,非累闸(非要建造多道水闸)积水,递转搬运(从下游向上游一闸接一闸扛粮过闸转运)不可行也。”三位官员恍然大悟,兴高采烈,称赞说:“灼见在草莽(明白透彻的见解在于老百姓之中),真识在土著(真正的知识在于当地群众里面),良谋出老练(良好的谋略出在丰富的经验),断可从矣(尽可以听从啊)。”按照通州孟铖老人的指数,科学地把永通桥(八里桥)西至张家湾的元代通惠河下游河道废弃不用,顺着金代闸河故道继续往东疏浚,到通州北门外迤东入大运河,并在北京东便门至通州北门外之间的通惠河上建有5道水闸,又在运河北端的通州城下修建了石坝、土坝两座漕运码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闸二坝”,如此,京通间漕运大道——通惠河又别称大通河了。

在重修通惠河竣工后,孟铖老人找到吴仲说:“这次京通之间水运成功,省陆费脚价二十万”,这是国家利益,可朝廷怎样对待押运漕粮的官兵呢?漕运官兵计有10万,不如拿出馈赠给他们,以达到“上下两便”。吴仲听后便上奏朝廷采纳了孟老的建议。从此,漕运利益使军务与国政两便。这和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在山东修治大运河时,听从当地治水专家白英老人意见,是一样的明智,一样的伟大。通惠河重修后,对北京、通州的建设、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京通官民对吴仲十分敬仰,就在通惠河口附近北岸,捐资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称通惠祠,俗称吴仲祠、吴公祠。

  吴仲此次重修通惠河颇为彻底,“河闸法”一直连续使用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运河停漕之时。他在修河同时,还对两岸加以绿化美化,使整条河道形成优美景观。特别是通惠河在通州内外的一段风光更美,明代就成为“通州八景”之一——波分凤沼”的美景了。“波”指通惠河水;“分”指分流;“凤沼”指皇城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等。听专家说,此河在今永顺镇筛子庄附近南岸分出一河汊,即后来的玉带河;又在今新华街道天桥湾处分出一河汊,至今体委训练场东南角外入通州城,走新华大街一线,出东水关入东护城河;在天桥湾北便民桥东月河(现在河道)口处康熙间建有响闸,而主河道沿到西海子公园内葫芦头处,有石坝分码头,北岸有滚水石坝。通惠河就这样分为三汊东流,而在分汊处水面宽阔,睡莲与水藻蔽水,蒲苇荡漾,鱼翔浅底,鸟鸣绿岸,主河道上剥船长队逶迤,岸边田园茅舍,景象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