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到了收税的时节,杭州周边各地收上来的漕粮,会在拱宸桥边上集聚出发运往北京。这里面的漕粮,占比重最大的就是米,当然还有丝绸类的贡品,以及黄岩蜜橘等土特产。征收粮食,最要把关的有两点,一是数量,二是质量。

一是测算粮食数量主要利用官斛。它是古代一种计量粮食的专用工具。当时官府向纳户征收田粮、佃户向田主缴纳租米,都是用斛、斗、升来计量。一斛本为十斗,后改为五斗,约合70余斤。大家都知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就是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个月的俸禄才一斛米。难怪他瞧不上,要挂冠而去。过去的这些量具,各地大小不一,导致即使同一地区,地主放贷也是小斗出大斗进,农民被大斛大斗盘剥,积怨很深。为此,清朝初期曾发生过多起反对“大斗剥佃”和“增租夺仙”的农民斗争,清政府没办法,最后想了一招——官方定制“官斛”尺寸发到各地。清朝最早的“官斛”是康熙十二年(1673)制造的铁斛。到拱宸桥边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就可以看到一个清朝的“苏州府官斛”,木制,口狭底阔,下安两根木杆用于提升,斛面四角及中段镶有铁皮用以加固。

图 官斛旧照

图 官斛旧照(来源网络图库)

二是漕粮质量控制。漕粮入仓,要经过查、验、运、收等重重手续军粮经纪就是专门负责按照朝廷规定的漕粮质量要求,对照验粮厅验查过的“样米”,检验漕船所载的漕粮质量,核查数量,代运军将漕粮转交京仓或通仓。这个“军粮经纪”并非政府官吏,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由官方认可的一种民间“质检人员”。检验船舱内的漕粮时,他们能单臂插入米中,取出米样,凭手臂在米中感觉与手攥米样时的涩滑感,就可判断漕粮是否“蒸湿”(即粮米因含水过高而发热,如同在锅内蒸过,又热又湿)。如发现有此类情况,漕米就必须扬晒,直到合乎要求为止。一旦检验质量合格,接下来还要核查数量,叫作“起米过斛”,即将米从舱内取出,用斛过量。过斛之时,要用拉长声的腔调报数,叫作“唱斛”。从前有“唱斛之声相闻,米浪之景时见”之说,指的就是过斛与扬晒漕粮时情景。漕粮过斛之后统一装入布口袋,由验粮的经纪用称作“福炭”的上好木炭在口袋外面画上自家专用密符,叫作“戳袋”,表示已由某家经纪验讫,由这家经纪对其质与量负责。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以备将来抽到不合格漕粮时便于追查问责,二是防止他人伪造与经纪作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管用和巧妙的安全保密措施。

漕粮过斛所用的斛,是由坐粮厅按照朝廷颁发的样斛,比照仿制的。周之翰在《通粮厅志》中记载:“钦降铁斛一张,见贮通粮厅。一面铸‘成化十五年(1479年)奏准铸成,永为法则’,计13字;一面铸‘监铸官直隶大河卫指挥仲纲、直隶淮安府同知夏祈;铸匠袁宗、范斌等’,计28字。”清代也是由户部监制铁斛,颁给坐粮厅,然后依照铁斛仿制木斛,并在木斛上加烙火印后,下发给经纪和各仓在收支漕粮时使用。斛,上口小,底大,底口呈正方形,四个侧面呈梯形。相对的两个侧面下部各有双把,以便搬动。五斗为一斛,两斛为一石,装一袋。每名经纪都有统一分配的一个符号,也就是“密符扇”上面所画的某一个符号。装好漕粮的米袋,要用被称为“福炭”的木炭,画上自己的符号,表示在漕粮入仓以前对漕粮质量负责。然后开始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