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漕运中,军粮的运输最为紧要。清代时,为了防止军粮在运输中出现漏洞,出现了一种专门用来管理军粮运输的小扇子,名为“密符扇”。
一、概念定义
坐粮厅(清代户部仓场衙门特设的官署)为了加强管理将100个密符绘制在这把折扇上。密符扇的全称是军粮经纪密符扇,展开以后,整个扇面上方长50多厘米,下端长20多厘米,宽近20厘米,两面各有密符50个每个密符都是记录军粮经纪身份的“密码”,这100个密符也代表着100个军粮经纪。
图1 密符扇
这些奇形怪状的符号有的如“八”、有的如“子”、有的如“山”,其实,每个密符都是由最早担任军粮经纪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是浑名绰号所创制,外人无法释读。上边绘的符号形状是符形,下边注的符号名称是符名。符名与军粮经纪的真实姓名并无关联,比如符形“牛”,下注符名“罗锅”,“罗锅”只是军粮经纪的称号。这些密符都得到了官家的认可和备案,如同我们绑定微信号一样,密符一旦登记到密符扇上,就不可以随意变更了。
漕粮运到码头后,由军粮经纪进行查验,只有质量和数量都合格的漕粮才会被装入布口袋中,由查验的经纪亲自在口袋上用“福炭”(上好的木炭)画上自家的密符,也称“戳袋”,表明这袋漕粮的质量已由某家经纪负责。用“戳袋”画符的方法,只画符形,不写符名,局外人见了却不知何名,即便知道何名,也不知是谁家的,算是双重加密了。这样既保护了军粮经纪的真实信息,又起到防弊的作用。漕粮入库后,官府还会抽检,如发现问题,便将粮袋上的密符与密符扇上的密符比对,按图索骥,最终找到验粮的经纪,追究他的责任。每个手写的密符下面用正楷字标注着含义。扇子还有精美的包装称为扇袋,,扇袋由上好的丝绸制成,上面有挂钩,可以挂在腰上。
二、制度详解
密符扇是记录军粮经纪人身份的密码。军粮经纪人是明清时期漕运的一个重要角色,按规定,漕运之军粮向来有漕帮负责,具体的运粮负责人便称军粮经纪人。这种密符扇从明代开始就在运河漕运中使用,随着军粮经纪人的变化,扇子也在不断地变换着主人,但持有的密符却永远保持不变。
图2 符号各异的密符扇
密符扇的使用方法是,每名军粮经纪人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子上,要在显眼的地方写上自己的符号,这些符号外人是看不懂的。当漕粮运到目的地后,监察的官员就会怀着军粮经纪人的花名册,随时抽查漕粮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有不符合规定的漕粮,就要对着袋子上的符号按图索骥在花名册中找到相应的经纪人,上面记载有姓名、年龄以及详细的住址。当然,随着漕粮经纪人的更换,花名册的内容也会一起更新。
三、密符扇研究
军粮经纪密符扇向世人展示了大运河漕运码头的繁华,也展示了古人的智慧。漕运中,历来有认扇不认人的说法。一旦丢失了密符扇,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凭借密符扇的权力收取漕粮,因为它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
通过运用密符扇在漕运这种重大经济活动中明晰了登记、验收、画符各环节的权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责任体系和监督倒查机制。密符扇不仅是明清时期漕运管理的见证物也是监察官员巡查经纪迅速锁定腐败分子的“秘密武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漕弊”行为。
有意思的便是这些密符。扇面展开,上边弧长61厘米,下边弧长26厘米,宽17.5厘米。100个军粮经纪有100个密符,100个密符在两面宣纸扇面上排列起来,便是一幅疏密有致、布局精美的书画佳作。每面50个密符,密符下面写着每一位军粮经纪的称号。称号不是姓氏大名,而是类乎地下工作者一样的化名,诸如罗锅、黄猫、笊篱、黑子等等,这种严格的保密措施,非“组织”内部的人是难解其详的。
每位军粮经纪人,都要确定一个自己的秘符,然后每检验完一袋(船)漕粮,就将自己的秘符标记在袋子上。如此一来,便不会有漏检的漕粮,另外也避免了同行之间诬陷使坏,毕竟都只见密符而不见姓名。最后,官府将所有军粮经纪人的秘符都收集整理在一起,然后写到扇子上由专人保管,即军粮经纪密符扇。
检验合格的漕粮入库之后,官府还会派人再进行一次抽检,以防军粮经纪人徇私舞弊,如果抽检时发现了问题,官府便会根据漕粮上的秘符,然后和军粮经纪密符扇上的秘符比对,进而找到当时负责检验的军粮经纪人,以追究其责任。
当漕粮抵达京城(通州)后,交割与认责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清代在京城和通州共设有十五个收纳漕粮的粮仓,有的粮仓作为地名还保存到了今天,如位于朝阳门内的南新仓、海运仓等。漕粮收纳到粮仓之前,需要经过由官府雇佣的经纪人的查验(这里的“经纪人”,即古时所称的“牙行”,“官牙”由官府雇佣,以明确责任),符合官府规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方能验收。对于合格的漕粮,“官牙”会用木炭在米袋的显著位置画上代表自己的标志符号,这些符号就记载在这把密符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