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衙门与官员设置
一、衙门总概
史书上关于漕运专业管理机构的最早设置年代是隋朝,当时设有漕运专署。到了宋朝,除设有江淮转运使外,北宋还在开封设排岸司和纲运司,将漕运分为两个系统:排岸司负责运河工程管理及漕粮验收、入仓,纲运司负责随船押运。北宋时运河所经的曹郓济泗等州和广济军均设排岸机构,共有15名指挥和7500名兵士,汴京则有排岸分司四处。据《宋会要》记载:“汴京四排岸司:东司在广济坊,掌汴河东运,江淮等路纲船输纳及粮运至京师,分定诸仓交卸,领广济装卸,役卒五指挥,以备卸纲牵驾,以京朝官二人充任。西司在顺城坊,领汴河上漕,以京朝官一人负责装卸;南司在建宁丰台,领惠民河、蔡河,京朝官一人充任,广济两指挥一千人为额;北司在崇宁坊,建隆三年置,领广济河,以京朝官一人充任。”从管理上看,纲运司服从排运司的调度,验收、卸粮、入仓等重要环节均由排岸司主持,业务上两司之间有比较严格的交接制度。
北京的漕运衙门主要是在元明清时代设立的。据史料记载,元代以来,各代在通州均设管理漕运事务的衙署。元代设督漕运司,明代因修建宫室、城垣、定陵和北部长城,对运河水运更为重视,在北京设仓场总署,由户部管理,并在通州设有尚书馆、户部分司、坐粮厅公署、监督主事公署、巡仓公署、巡漕公署等近40个办事机构,衙署遍布通州城内。清依明制,依旧在通州设置户部坐粮厅署、仓场总署、漕运厅署等大小衙署数十处。另外,江苏、浙江、江西等漕运总局、会馆等也设在通州。
明清时代,通州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城内衙署林立。其中,清代仓场总督衙门位于新城南门东,为明总兵府改建;通永道衙门在州城内天恩胡同偏东;户部坐粮厅署在新城内西察院,为原明总督粮场太监居住的忠瑞馆;大运西仓监督署在坐粮厅后,即明代忠敬馆;大运中仓监督署在州旧城南门内;东路厅署在州新城内草厂;理事厅与漕运厅署在张家湾城内;通话知州署、州同署、州判署均在通州城内;土坝掣斛厅在土坝,为州同督漕公廨,每年南运漕粮抵达通州时均驻扎于此;石坝掣斛厅在石坝,明时称督储馆,有大官厅一座,为判督漕处所;驿丞署与巡检署在张家湾城内;左营都司署与张家湾营都司署均在张家湾城,右营守备署在通州州治西南。从这些衙署的级别来看,几乎涉及明清所有行政建制的品级,其中关于仓储与漕运的占绝大部分,即便作为地方行政人员的知州、州同、州判,除料理地方事务外,也必须承担大量的漕运事务。
二、漕运总督府
明清两朝就设置了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漕运总督,此官职始设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不仅管理跨数省的运河沿线,而且还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漕运总督在明代和清初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自1860年(咸丰十年)起,漕运总督还节制江苏长江以北诸镇、诸道,而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可谓位高权重。
漕运总督府设于淮安,是看中其位于南北水运的枢纽。据《重修山阳县(淮安的旧称)志》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当时,千万艘粮船衔尾而至淮安,入淮北上。粮船卸载之后,再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这样既解决北方粮米缺乏之苦,又可将北盐南运,使淮安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客观上形成了在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
图1 位于淮安的总督漕运部院尚保存完好
三、坐粮厅
各衙门中,坐粮厅是个特殊的机构。坐粮厅出自文献《明史·王国光传》,是明清官名,属户部,其创始人为明代万历初年的户部尚王国光,当时王国光为了方便京城军队支取粮饷而设此衙门。《明史·王国光传》称:“京军支粮通州者,候伺甚艰。国光请遣部郎一人司之,名坐粮厅,投牒验发,无过三日,诸军便之。”到了清代,坐粮厅掌验收漕粮,由通州至北京水陆转运、北运河河工及通济库出纳等事,主官为满、汉各一人,由十一仓监督内补用,二年一期。
坐粮厅之名是有来历的。古时候,官府办公的地方,是下级官员听取长官布置工作任务的地点,所以这里就叫听事,后来省掉了“事”字,直接把这样的场所叫“听”,再后来又改叫做“厅”。“坐”是留守的意思,清代徐珂在所编辑的《清稗类钞》中有一句话:“省外各府州县,皆有坐省家丁。”这里的“坐”就有留守之义。坐粮厅是户部主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的部门,而在的坐粮厅除分管漕粮外,还在通州东西南北四门及杨富店、洪仁桥、浮桥、张家湾、新河口、崔家楼、东岳庙及南北鹅房等处征税,并在晏公桥征收粮税。
对于通州坐粮厅的位置,运河文化研究者周良在《通州漕运》一书中介绍说,坐粮厅应是明代于通州设皇仓时创建的,具体位置在今新城内官园小学校及附近地方。宣德年间名为忠瑞馆,意思是效忠朝廷而又呈现祥瑞气象的衙门中,司空分署的地位也较为,是总督粮储太监的官署。明武宗正德年间,正是司礼监大太监刘瑾权重朝野的时候,坐粮厅添派了近20名太监。这些太监凭借掌握皇仓的重权,“需索多门,虐害挽卒”,专横跋扈,无所不为。约在嘉靖七年(1528),仅留下2名太监,至十四年(1535)取消了太监管理皇仓的缺席,由户部官员料理。于是,坐粮厅的总督粮储太监被撤换,代之而来的是一位户部郎中。
四、四员厅
仓场总督衙门位于通州西北部,佟麟阁街南端东侧。据《北京地名典》载,为加供给北平府防卫重兵的粮饷,明洪武、永乐年间在通州建有四座国仓,即大运中仓、大运西仓、大运东仓、大运南仓,以储存江淮所运漕粮,供应军队粮饷。朝廷极为重视通州军仓管理,故于通州设置仓场总署,以户部官员管理。至宣德五年(1430),明廷命户部尚书李昶专司通仓,遂于通州建管粮分司署,户部尚书驻此理事,俗称尚书馆。以后也有加户部侍郎衔的官员来通州办理公务,但尚书馆的名称却沿用了下来。
清兵初入关时立足未稳,加上大肆推行“圈地”政策,遭到百姓反抗。清廷在通州设十三营,由总兵统率,其驻扎的总兵府就是明代的尚书馆。康熙年间,因此处北毗西仓,西近后南仓,东临中仓,故将此改建为仓场总督衙署。每年春至秋季大运河漕运期间,户部委派总督仓场侍郎满汉各一员与督察院遣巡仓御史满汉各一员,共四位大员至此总理漕务。仓场总督衙署下设东科、西科、漕科、详科、印科等5科,共同办理漕运事务。仓场总督衙署内建有理事厅一座,恢宏轩敞,为四名朝廷大员共同议理漕运、仓场等事之处,远近闻名,遂称为四员厅,在四员厅附近的街巷遂称为四员厅胡同。
在四员厅共议漕运的大员中,督察院所遣的巡仓御史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清初继续沿用明朝的审计体制,分设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前者侧重于地方和军队的监察审计事宜,后者侧重于中央机关的监察、审计和纳谏事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审计大权一统于都察院,使部察院在机构、地位和权威等方面,都比以前有所加强,其主要职责是“纠察百僚,纲维庶政”。都察院下设15个监察御史,以及巡仓御史、巡漕御史、巡盐御史等职官。其中,15个监察御史分别负责管辖内的审计监察事务,又分领对内阁、六部、诸院、寺、府的审计监察事务。巡仓御史、巡漕御史、巡盐御史等各自负责某一特定的审计监察事项。
漕粮事务在清代一直弊端丛生,著名书法家包世臣还写过《剔漕弊说》,称清代捐官大都容纳到漕运等几个衙门,纯属“借帮丁脂膏”,逢关过卡,运米入仓,处处勒索,“沿途过闸,闸夫需索,一船一闸,不下千文”。除此之外,粮仓是一些官员眼里的肥肉,以次充好、变卖漕粮、中饱私囊时有发生,以至于通州地区一度兴起酿酒业,并形成大烧酒胡同、中烧酒胡同和小烧酒胡同,还有东麦芽胡同和西麦芽胡同。直到漕运停止后,通州的粮仓废弃,该处的酿酒业才逐渐没落。
正因为漕运舞弊严重,巡仓御史的作用就尤,其职责是掌稽察京帅禄米仓等十二仓及通州中、西二仓,审核其出纳情况,禁止盗窃,厘除弊端。可惜的是,有清一代,围绕粮仓发生的弊案层出不穷,电视剧《天下粮仓》就演绎了围绕粮食接连发生的“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世奇案。
五、司空分署
在通州的漕运衙门中,司空分署的地位也较为重要,因为该衙门主管着修缮闸坝、培护堤岸、疏浚河道等工程。通州是北京的东大门,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即可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又对漕粮北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通州的战略地位非常高。北运河在通州城的东边与白河、温榆河等多条河流相汇,每年夏秋交替之际,因雨量较大,河水上涨,洪水泛滥,常常冲决堤岸,导致两岸田庄淹涝,还使得漕运不得不停止。
如《光绪顺天府志·故事志五·祥异》载:“嘉靖三十二年秋,通州淫雨,运河冲决张家湾麴店,皇木厂大木漂流,甚为民害。”又:“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淫雨一月,平地水涌,通惠河堤闸莫辨。张家湾皇木厂大木尽行漂流。”因此,通州地区修葺城池、堤岸、闸坝等大型工程颇多,所以明朝就在通州旧城西偏北部、州衙之前建了个工部分署。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长官曾称大司空,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后来成为各朝代的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工部分署即工部派出机构,以郎中任之,掌管通州重大工程。
因古代主管工程部门的官员曾称为司空,所以在通州所建的工部分署也就叫作司空分署。久而久之,在司空分署门前形成东西向的一条街道,大家就把它称为司空分署街。司空分署街位于通州区西北部,东起北大街,西至西塔胡同。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工部郎中陆基恕主持在此街东口跨街建筑一座奎星楼,计三层,底层为拱券通道,顶层设奉文昌像,即天权玄明文曲星君,亦有称文昌帝君者,是掌人间禄籍之神,因文人墨客去文庙祭孔必经北大街,或穿此楼通道而西再北行入庙,故而建奎星楼,鼓励士子力学上进。因此此街又俗称奎星楼胡同。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该楼起火,上二层尽毁而未复建,此后奎星楼胡同的称呼渐渐就被大家遗忘,而仅称为司空分署街。漕运停止后,通州的司空分署也被撤销,原址改建为县立小学校,即今司空分署街小学。
六、其他衙门
通州的漕运衙门还有很多,比如负责漕运官兵事务的漕帅府、设在张家湾城内的漕运厅等。除了朝廷设在通州的漕运衙门外,通州还有不少各省的办事处。远来的漕船漕丁难免受到刁难与拖延,甚至舞弊肥私,于是各省布政司或巡抚衙门,以及粮帮盐帮组织,纷纷在通州设立漕运总局或漕运会馆,负责交纳漕粮、钻营打点使银子,并处理漕粮潮湿及缺欠等问题。江苏漕运总局设于通州北门内贡院胡同,分局设在北关小口。浙江漕运总局设在通州北门内剪子巷,即今安抚胡同,分局在北关砖厂。南方会馆名气最大的为江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万廷兰率江西运丁,在城内罗家桥修建许真君庙,作为处理江西漕务的会馆,并于道光元年(1821)重修,更名万寿宫。
图2 《潞河督运图》
(清乾隆,纵41.5厘米,横675厘米,国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