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位于京城的东部,是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的漕运河道。自至元二十九年春(1292年)开工,到至元三十年秋(1293年)完工,元世祖忽必烈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元代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白河(今北运河故道),全长82千米。其中从瓮山泊至积水潭这一段河道在元代称为高梁河。

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直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出现了舳舻蔽水的盛况。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山洪的原因,通惠河上段从白浮村神山泉至瓮山泊的一段(称为白浮瓮山堰)废弃了。之后,通惠河一般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区入北运河这段河道,全长20千米。明朝初年,通惠河淤塞,虽有几次疏通,但因各种原因,疏通失败。嘉靖七年,在巡仓御史吴仲的主持下,疏通通惠河成功。

但自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以铁路交通的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河道失修,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在通惠河上作间歇性通航,但民国时期通惠河还是北京城的旅游行船的河道,最著名的是东便门至二闸(即庆丰闸)“泛舟”,但逐渐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这也导致通惠河水质变差。1993年3月开始,北京市对通惠河进行全面治理,两岸均修建了污水截流管道,污水不再入通惠河。2017年2月,北京城市河湖管理处对通惠河展开了全线清淤。进入21世纪,北京市、朝阳区以兴水、治污、建绿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通惠河等部分河段进行整治和截污,河道水质不断改善。朝阳区还从文化的角度开发通惠河,以通惠河为载体,积极打造“通惠河文化产业带”。近年来,通惠河畔的湿地、森林公园等也都陆续建了起来,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