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戏剧成就之外,老舍在散文与曲艺创作上也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散文创作上,老舍上世纪于30年代在《论语》《宇宙风》《申报·自由谈》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记事、抒情散文以及幽默小品文,1934年4月,他还出版了《老舍幽默诗文集》。抗战期间,他先后在《抗战文艺》《弹花》《宇宙风》《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五十余篇散文。解放后,老舍严格意义上的散文也有十余篇,总体上以抒发生命意识、战时表达真挚情感体悟为主,同时在谈写作、谈观画、谈电影、谈孩子等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的叙述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体验,《猫》《林海》《春风》《想北平》《济南的冬天》等更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曲艺创作上,老舍虽在抗战时期也有过迫切的曲艺写作,但主要是在建国后才选用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较为成熟的创作,这也和他的底层出身有直接的关系。老舍的曲艺形式涵盖曲剧、相声、鼓词、坠子等,迅速而集中地抒发了对新中国、新北京的真挚热爱。历来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对老舍散文、曲艺的关注与研究虽不如对老舍小说、戏剧研究一般广泛,但“媒介是人的延伸”,文学形式也是老舍倾诉情怀、淬炼语言的重要媒介,了解老舍所创作的散文、曲艺无论是在充分理解老舍、观照旧日时代与人物还是自身的审美体验上均有着一定意义。

《济南的冬天》
朗诵:姚科
剪辑:韩小龙
散文创作历程
三十年代创作
三十年代,老舍刚从英国回国不久,又在北方教书,因而离革命较远,文艺观也与左翼作家不尽相同。此时的老舍强调“文学是生命的诊解”,此时期的散文,大体来说基本属于林语堂、周作人等人积极提倡的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他谈济南、青岛的风景,谈自己的饮食起居,谈自己的读书、写作生活,谈鸽子、麻雀等小动物,也谈狐说鬼……这些闲适小品,或能增加人们的知识,或能怡情养性,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但却不是“匕首”和“投枪”。很显然,老舍三十年代的散文继承的是二十年代以“自我表现”为主的个人的抒情小品的传统;然而在这些“自我表现”的散文小品,如抗战前夕的《想北平》)里,老舍也通过“自我”显现出时代的折光。

抗战时期创作
抗战时期,老舍的散文创作也伴随其思想观念转换而发生改变。这一时期,老舍负起了领导“文协”的重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随着老舍政治思想的变化,此时期他的文艺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积极主张文艺要为抗战服务,此时期老舍的散文已没有悠闲的创作心态,表现的也不是平和冲淡、闲适朴雅的情绪,作品的社会指向性大大加强。老舍抗战时期的散文取材广泛,有的记自己南下参加抗战;有的写自己在抗战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生活;有的记现实中的苦难、血泪和黑暗;更多的是叙说自己的写作生活。不管是记事、怀人、纪游,还是杂感小品,其主题均与抗战有关。
例如在此时期老舍写的一组怀人抒情的散文就是如此。在《我的母亲》中,他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普通劳动妇女形象,一方面赞扬了母亲的平凡伟大,一方面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恨。《悼赵玉三司机师》则刻画了一位与作者相处时间不长的、一个普通的汽车司机,他赞扬这位为抗战牺牲的,从山东来到四川参加抗战的汽车司机,“将随着中华民族的胜利与复兴而不朽!”
老舍这时期的散文,不仅高扬爱国主义大旗,号召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而且愤怒谴责了统治当局不顾民族利益,实行不抵抗主义,不发动民众,实行片面抗战的政策;或在民族危亡之际,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或大发国难财的丑恶行径。在《吊济南》一文中,作者写到日本侵略者在武装入侵前,已经用经济的手段来吸我们的血,可统治当局“有目无睹,仍旧逍遥自在;等因奉此是唯一的公事,奉命唯谨落个好官,我自为之,别无可虑。”。


《重整河山待后生》
作词:林汝为
作曲:雷振邦、雷蕾、温中甲
演唱:骆玉笙
曲艺创作简述
在语言形式这种重要的表达手段之外,对风土人情的诚挚感知、对民俗文化的质朴热爱亦是老舍创作出瑰丽作品的原因之一。“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 ,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舍倾情倾心地以笔展生活长卷,将老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绘进春夏秋冬、风、沙、水果、花卉、小吃、玩艺、讲究、习俗中 ,令人身临其境,不觉神往赞叹。这种风土人情的描绘不仅反映着时代、社会、历史的演变和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更映射着博大精深的历史观念、文化道德与民族精神,既饱含着对勤劳、善良、古道热肠国人的赞美,亦寄托了老舍对保守、麻木、愚昧国民性的批判,可谓情至真、书至切。
抗战时期的尝试
抗战时期,老舍开始了曲艺创作的相关尝试。老舍一方面虚心向曲艺艺人白云鹏、张小轩、富少舫和董莲枝等求教,一方面努力执笔实践,创作了不少京剧、鼓词、太平歌词、相声等通俗文艺作品——京剧如《新刺虎》《忠烈图》《薛二娘》《王家镇》等,鼓词有《张忠定计》《王小赶驴》《打小日本》《文盲自叹》等,洋片词有《西洋景词画》,相声有《中秋月饼》等,其戏曲、曲艺创作的数量非常可观。作为一个经验型作家,老舍这一时期还写了不少戏曲、曲艺改革的理论文章,代表性的有《谈通俗文艺》《通俗文艺散谈》《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通俗文艺的技巧》等。

建国后的深情歌颂
建国后,老舍的曲艺创作既通俗明快,又饱含诗情。一方面忠实而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迈步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又强烈而鲜明地贯穿着作者的真挚感情。例如太平歌词《过新年》和《开国纪念一周年》,描绘了得到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欢度第一个新年和国庆的动人场景;鼓词《别迷信》,记录了解放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开展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快板《陈各庄上养猪多》,报道了科学种田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等等。透过这些作品,人们既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祖国各个方面的新气象;又深深地为作者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激情所感染。
老舍的曲艺创作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向阻碍新中国健康成长的旧习惯、坏作风展开积极的斗争。曲艺中的相声是以讽刺见长的,老舍经常利用相声讥讽、嘲笑腐朽作风和落后现象。他的相声《双反》《八九十枝花》《柿子丰收》《扫荡五气》《乱形容》和《新年愉快》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作品根据不同的对象,掌握讽刺的分寸,或犀利,或讽喻,或规劝,较完善地体现了“治病救人”的方针。
至此可见,老舍始终用饱含对时代、人民热情的勤勉巨笔不断探索、书写、创造着一篇篇平凡又深邃的散文曲艺作品,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