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导语: 老舍的意义

谈到中国现代文学,老舍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毋庸讳言,老舍之所以比他同时代的作家更具影响力,更广泛地被人们怀念,除了他丰厚的文学贡献,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学和思想史意义。

老舍的意义首先在于他丰厚的文学贡献。作为现代京味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老舍写出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等长篇小说,写出了《茶馆》…

在璀璨的小说成就之外,老舍的戏剧贡献亦闪耀着不可忽视的文学与艺术光辉。1939年-1943年,老舍针对时局所存现象创作了《残雾》等9部戏剧,开启了个人戏剧书写的伟大尝试;1950年-1966年间,老舍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细致体会与悉心观照,创作了《方珍珠》等15部戏剧,《茶馆》更是成为新中国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成为历史哲学、生活逻辑与诗化艺术的高度映射。一直以来,文艺界虽对老舍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褒贬不一,但老舍戏剧的独到艺术特质、别致语言风格、深层创作目的却着实是认识这一伟大作家的重要窗口,也是了解近来中国戏剧艺术发展流变的切入维度。从时间分期上看,老舍戏剧创作主要可划分为抗战时期与建国后两个创作阶段,其作品内涵与特征也因时代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龙须沟》北京人艺60周年重排版

导演:顾威

剪辑:韩小龙

戏剧创作历程

抗战时期

1939年,老舍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任理事,为演戏筹款而进行有别于传统团结抗战的剧本书写。据老舍回忆,“大家看我,并不是因为我会写剧本,因为或者我会讽刺” ,此时期老舍以“受命之作”者自居,以均有具象所指的戏剧彰显心攸现实的人格与情怀。此时期 ,《残雾》笔锋直指黑暗腐败笼罩下的官僚,《国家至上》应回族救国会之约弘扬“回汉合作,团结抗日”,《张自忠》塑造了英勇赤诚的爱国将领形象;《桃李春风》书写了国难面前为人师者的担当等等,而其中以《归去来兮》最可代表抗战时期老舍的戏剧成就,也最为老舍满意。这部作品中,老舍以人与人、事与事的对照手法进行了有别于前作的讽刺,塑造了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并运用了部分诗化歌咏式的语言,可谓是独到之作。

建国以后

建国后的老舍,潜心开启了小说之外的创作之旅:从1950年发表《方珍珠》开始,老舍在其后十六年间共创作了十三部多幕剧与两部独幕剧,这十五部剧作虽特点各异、质量有别,亦有落于政治情势而故作书写之嫌,如《春华秋实》《红大院》等戏剧作品于剧情逻辑、人物性格转变上均有着强加附和的生硬痕迹,老舍自己亦称其为“生活不够”“思想贫乏”“技巧不高” 。但终有跳脱出应时之作的艺术精品,《龙须沟》《茶馆》更是无愧时代、享誉世界之作。总而言之,老舍的戏剧作品虽内容指向丰富、艺术价值差别颇多,但均是老舍个人思想情感、艺术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今人观照时代变迁、探求历史生活而理解现实的宝贵参照。

代表作《龙须沟》

《龙须沟》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全剧均围绕龙须沟这一地点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开,看似平淡无奇,“只是一片生活” ,却有着精炼、浓缩后直抒真实的浓厚蕴含;剧中无论人物塑造、情节焦点抑或是语言艺术都颇有魅力、颇有造就,堪称“光辉的贡献”。

代表作《茶馆》

1956年创作的《茶馆》,透过北京一个茶馆的历史变迁和茶馆掌柜王利发的命运、以及围绕茶馆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将时代风云与社会流变尽寓其中,浩浩三万字尽展民族气派之浓厚、历史底蕴之深沉、艺术凝练之璀璨,书写清政府行将灭亡、军阀混乱割据、特务盛行之黑暗现实更是自细微处见惊澜,切实可感,入木三分,是中国戏剧创作的经典之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欧洲、日本、香港等地巡演时更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口语化语言艺术

老舍戏剧可取得如此艺术成就,自然有多方面成因。一来,语言艺术的卓越发挥贯穿老舍艺术精神的始终,亦是老舍戏剧艺术创新成就的核心所在,郭沫若更是称其为“寸楷含幽默,片言振聩聋”。无疑,老舍语言艺术的运用是其创作理念与文艺思想的重要映射。

老舍曾言:“要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他付毕生精力于追求语言的准确、生动、活泛,将北京常言的口语白话运用得出神入化,并完全以北京话开创了现代文学语言,可谓首屈一指。“我无论写的是什么,总希望能够无条件地信赖大白话”,老舍的戏剧语言完全从生活中的口语中提炼,他借鲜明、富有生气的白话表达生活哲思、人物性情甚至时代特征,言简意赅而见微知著,于幽默平和间寄寓了展现了趣味无穷的艺术特性。

为了实现戏剧语言口语化,老舍在语言形式上巧作设计,别出心裁。其语言形式特征大抵可分为下述六点:善用方言、惯用词汇;灵活运用口语惯用句法;精准运用夸张比喻;虚词叠词使用得当;引入对仗而使语言富有韵律性;意会留白,言有尽而意颇深。老舍在白话这座语言艺术金矿中深情发掘、全面开采,挥别了古板老套的书卷气和文人腔,塑造了戏剧语言独到的非凡张力 。

而老舍在戏剧语言上可取得如此成就,与他深刻的思想见解与艺术雕琢密不可分。“思想不精辟,无从写出简洁有力的文字”,在对口语的选取、加工上,老舍去粗存精,力求字字句句皆有表现意义与鲜明所指,可谓对民族语言千锤百炼,终得那些有关宏旨的情感与思想精粹。为此,老舍使作品中的口语遵循性格化、时代化、哲思化、幽默化的特征,造就了独特戏剧语言的艺术形式 。

诚挚的创作态度

在语言形式这种重要的表达手段之外,对风土人情的诚挚感知、对民俗文化的质朴热爱亦是老舍创作出瑰丽作品的原因之一。“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 ,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舍倾情倾心地以笔展生活长卷,将老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绘进春夏秋冬、风、沙、水果、花卉、小吃、玩艺、讲究、习俗中 ,令人身临其境,不觉神往赞叹。这种风土人情的描绘不仅反映着时代、社会、历史的演变和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更映射着博大精深的历史观念、文化道德与民族精神,既饱含着对勤劳、善良、古道热肠国人的赞美,亦寄托了老舍对保守、麻木、愚昧国民性的批判,可谓情至真、书至切。

幽默的戏剧风格

最后,老舍戏剧中温和俏皮的幽默亦是为其作品增色的光彩一笔。书写市井人物时,老舍保持着洞察明晰后的坦诚宽容 ,绝无高高在上的批驳与妄议,于讽刺中包含着令人不禁一笑的调侃;而书至旧社会残渣余孽、贩售毒品时,老舍亦不吝展现唾弃与鞭挞,这般自我调侃与解嘲中也难以消解悲哀反思与深刻蕴涵。这种幽默是老舍独到的温情与敬意——他未将戏剧塑造为极端对立的惩恶扬善,没有使“道德”这一概念越位到真实生活的复杂盘结中,他始终以不紧不慢的调侃打量着喜剧背后的悲情,以轻松平易的达观态度消弭着对社会、人生批判的尖锐锋芒。

老舍虽是一位有着强烈文化思辨意识的作家,也始终在其作品里寄寓着对国民精神的思考与对现实际遇的批判,但他亦有着徘徊于激情与困惑间的迷茫心绪,国家、艺术、文化、政治在其所处的特定时期里或也是老舍难以突破的围城:这类艺术价值平庸的作品也是今人观照老舍的重要维度:艺术真实背后的历史真实往往更值得瞩目,剥离开作品中的现实要素后,读者或许才能更加贴近戏剧、阅读老舍。

总而言之,老舍的戏剧作品虽质量彼此有别、内容指向丰富、艺术价值差别颇多,但均是老舍个人思想情感、艺术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今人观照时代变迁、探求历史生活而理解现实的宝贵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