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珠市口街中间路西,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窄胡同。这胡同长约40米、宽0.7米,堪堪能容两人错身,在“无名胡同赛牛毛”的北京城里,是最窄、最不起眼的一条。但这条胡同却不是什么无名胡同,一百五十年前,胡同的尽头连接着清政府官定的银钱交易市场,胡同里聚集着北京城重要的炉房银号,每日有“飞鸽报汇,炉房融银”的盛景,这条胡同成为了北京最早的金融交易场所,因此得名“钱市胡同”。
钱市胡同内现有九组建筑,南北两侧是炉房(银号)旧址,西侧尽头有一座大罩棚,是早期银钱交易市场。这些建筑曾在光绪年间被付之一炬而后重建,这条炙手可热的金融街逐渐在动荡中回落成为平常的居民区,钱市胡同历经百年风霜,也见证了北京城乃至整个中国的金融体系在清末民初的转变。
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珠市口街中间路西,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窄胡同。这胡同长约40米、宽0.7米,堪堪能容两人错身,在“无名胡同赛牛毛”的北京城里,是最窄、最不起眼的一条。但这条胡同却不是什么无名胡同,一百五十年前,胡同的尽头连接着清政府官定的银钱交易市场,胡同里聚集着北京城重要的炉房银号,每日有“飞鸽报汇,炉房融银”的盛景,这条胡同成为了北京最早的金融交易场所,因此得名“钱市胡同”。
钱市胡同内现有九组建筑,南北两侧是炉房(银号)旧址,西侧尽头有一座大罩棚,是早期银钱交易市场。这些建筑曾在光绪年间被付之一炬而后重建,这条炙手可热的金融街逐渐在动荡中回落成为平常的居民区,钱市胡同历经百年风霜,也见证了北京城乃至整个中国的金融体系在清末民初的转变。
清乾隆年间,钱市始设
清嘉道年间,钱铺互保
清光绪年间,汇兑兴旺
庚子之年,燎原之祸
民国年间,钱市衰落
近五十年,转为民居
乾隆九年(1744)十月,内阁大学士鄂尔泰等奏请设立钱市。
钱市经纪,宜归并一处,官为稽查,以杜抬价。查钱市向设经纪十二名,各铺户有高抬钱价者,责成经纪,严谕平减,不许垄断;但该经纪等散居各处,早晚时价,难归画一,向无专员约束,或与钱铺通同勒索。查正阳门外,为商贾云集之地,应令经纪等,聚集一处,每日上市,招集买卖铺户商人,遵照官定市价,公平交易,以杜私买私卖之弊。”(《清实录》第 11 册,中华书局,1985,第 925 页)
此后,京城就有了经官方批准的十二名“钱市经纪”,专门主持银钱交易。这些“钱市经纪”散布京城各处,各行其是,以致银钱比价高低有别,甚至有些“钱市经纪”与“钱铺通同勒索”,扰乱银钱交易市场。为此,清政府决定将十二名钱市经纪“聚集一处,每日上市,招集买卖铺户商人,遵照官定市价,公平交易。以杜私买私卖之弊”;同时,选择商贾云集的正阳门外作为办公之所,并委派专员管理(《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二六)。这里的正阳门外应该就是珠宝市,此为珠宝市钱市形成之始。
嘉庆年间,钱市兑换乱象引官府重视,给事中何学林奏请制裁奸商,打击钱庄共谋,加强交易监管,清廷下令对钱铺的营业担保、赔付进行严格规定,要求新开张钱铺必须与另四家“互出保结”以防金融诈骗。
“京城钱铺,与钱市通同一气,兑换钱文。每千多有短少,往往换钱之人,向争不理。并有狡猾铺户,多出钱票,陡然关铺逃匿,致民人多受欺骗等语。著步军统领衙门及顺天府五城实力查禁,并照该给事中所请严立章程:开张钱铺者,必令五家互出保结,遇有关铺潜逃之事,即令保结之家照票分赔。其换出钱文,除照向例钱市与铺家准各扣底四文外,如有任意短少,许换钱之人扭禀地方官随时究治以儆奸欺而便民业。”(《清会典》卷七百七十四)
道光朝,直隶深州孤城村卢天保在前门外珠宝市创设久聚(后改为复聚)炉房,随后其家族陆续开设万聚、全聚、增茂、聚增等多家炉房。此外,为进一步治理钱市乱象,清政府明确要求京城所有钱铺“无论新开旧设,均令五家联名互保”。
咸丰至同治时期,户部批准珠宝市(含钱市胡同)二十六家炉房承接各省税银改铸业务,这些炉房遂成为官炉房。此后,官炉房不再增加,也不得更换地址,珠宝市外开设的大、小炉房均为私炉房。光绪年间,贸易顺差使白银成为市场通货,“银钱汇兑”业务兴盛,京城钱市成为金融交易的中心,每日发布汇率变化,形成“飞鸽传汇”奇景。
“初四日为银市开盘之期。是日黎明,都城钱店无论有无交易,皆须到市,惟关闭者不到。今年仅闭前门内西交民巷景泰一家,余皆安然无事。”(《申报》,1885年3月9日,清光绪十一年,第3版。)
“每天这里的钱店用水牌公布比价。所以全城的店铺每天清晨都派人来这里看水牌,而后才能开店营业。为了抢时间,来这里看水牌的人往往把比价写在纸上,绑在鸽子腿子上,放回去。是当时最快捷的传递方式。”(《老北京街巷图志》张洪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8)
钱市胡同中聚集大量重要银号,联络各地商帮,成为北京“金融街”。在裕丰源、谦和瑞炉房等组织下,以珠宝市二十六家官炉房为基础,共同出资在珠宝市购买房屋一所,成立公议局。京城各炉房所铸银锭,均需送至公议局审查,合格者打上“公议十足”及炉房名称等戳记,方能在京城流通。经公议局审查的银锭,从未出现成色不足现象,在京城享有极高信誉。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八日,大栅栏地区某洋货铺被烧,火势蔓延至整个珠宝市地区,致使以甬商(宁波商帮)“四恒”为首的大小银号停业,北京金融秩序一片混乱。
大栅栏以东珠宝市,为京师精华荟萃之地,化为灰烬。火焰飞入正阳门城楼,百雉亦遭焚毁。此诚我朝二百年未有之变。......市既被毁,炉房失业,京城内外大小钱庄、银号汇划不灵,大受影响。”(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中华书局,2018年10月,第1版。)
政府采取了救市措施,开放户部公款救济银市,强制炉房开业,以保证钱币充足。不想两个月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各家钱庄不得不继续歇业,救市暂被战争搁置。
市面流通,视乎票号炉房以资周转。珠宝市炉房二十六家,去年五月被火,现将修盖完竣。号商去秋辍业回籍,臣等于今春咨会山西抚臣,转饬该商起程,入夏以来,稍稍到京。臣近接户部来文,催令号商补缴上年七月以前银两。经臣等传志诚信等号到案开导,已允遵照原数陆续交库 此外,各商营运到京者亦复不少。南省漕粮六月内连樯到沽,径由火车盘运入仓。此市面逐渐复旧之情形也。”(《义和团档案史料·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中华书局,1959年5月,第1版。)
民国时期,银元逐渐取代银两、铜钱成为官方通货,使“融银”为业的“炉行”日益衰落。民众对传统银锭的需求下降,致炉房铸造银锭业务急剧减少。
同时,北京政治的动荡、城市地位的下降及银行业的兴起也极大冲击了银号生意,使钱市逐渐式微。1915年,珠宝市炉房的化银炉全部拆除,转型做存放款及汇兑等业务。1921年,京城仅剩下珠宝市十二家银号,其中增茂、万聚、聚泰炉房也已停业(《京师总商会行名录》)。1931年,仅存七家银号。1935年,全聚厚、万丰等银号倒闭,仅存珠宝市聚义银号。同年,法币政策颁布,不久后日伪政权禁用铜元,银钱交易彻底失去市场,钱市终被废弃。昔日“飞鸽报汇,炉行融银”的景象也泯于历史尘埃之中。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清时京城的“金融街”已经正式改名为“钱市胡同”。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中,前门大街珠宝市出现“钱市胡同”的名称,至1950年初,第一位居民住进钱市胡同1号。从此,钱市胡同逐步改为民居。
近年来,为了保护传统遗迹,西城区对钱市胡同住户及建筑进行了重新安排。2009年,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钱市胡同炉房银号建筑群”。2013年,区政府开始组织清退居民,至2020年已基本清空,并对危房进行了加固处理。不久的将来,钱市胡同会建成独具特色的炉房银号建筑群博物馆。
史料均来源于
《清史稿》
图片资料来源为
中国钱币博物馆
后金、清入关前
银钱复本位制,满汉并行
后金时期(努尔哈赤、皇太极在位),受统治区域满汉杂居影响,满文钱、汉文钱并行,且满文钱较汉文钱大。由于经济发达程度较低,流通货币需求小,后金尚未设立钱局。制钱技术落后,以小炉铸造为主,尚未引入“母钱翻砂”铸造技术。
图 1 天命汗钱、天命通宝、天聪汗钱(从左至右)
“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别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天聪因之。”
顺治时期
“顺治通宝”,铸币、流通制度形成
顺治设立铸造局,确定中央与地方的钱币铸造系统。
图 2 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钱,定制以红铜七成、白铜三成搭配鼓铸。钱千为万,二千串为一卯,年铸三十卯。每钱重一钱。二年,增重二分,定钱七枚准银一分,旧钱倍之。民间颇病钱贵,已更定十枚准一分。”
顺治规定各省铸钱机构,逐渐引导民间流通钱币由明崇祯钱向“顺治通宝”过渡。禁止私自铸造、伪造钱币。到顺治十七年,实现了从承袭明制到自主币制的转变。
“各省、镓遵式开铸,......初户部以新铸钱足用,前代惟崇祯钱仍暂行,余准废铜输官,偿以直,并禁私铸及小钱、伪钱,更申旧钱禁。嗣以输官久不尽,通令天下,限三月期毕输,逾限行使,罪之。......十七年,复直省铸,令准重钱式,幕兼用满、汉文。”
康乾时期
承顺治制,出现“钱荒”
康雍乾时期主要承袭顺治钱制,钱币种类、铸造流通逐渐规范。自康熙在位后期,原先的铜钱铸造供应不足,民间出现“钱贵”的现象,银钱兑换定价波动。雍正时期,滇铜始铸。乾隆时期,“铜荒”出现,开始成为困扰清朝后期经济的重要问题。
图 3 康熙通宝
图 4 雍正通宝、乾隆通宝(从左至右)
“官局用铜,自四十四年兼采滇产。雍正元年,巡抚杨名时请岁运滇铜入京。......乾隆二年,以钱价久不平,饬大兴、宛平置钱行官牙以平钱价。上念私销害尤甚,益厉行铜器禁。”
嘉道时期
私铸银钱成风,洋银冲击币制
受“铜荒”影响,通宝成色因时因地而异,官方“局私”(铸币局工匠铸造重量不足的钱币中饱私囊)和民间私铸现象严重。道光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军费开支加大,征税来源地减少,清政府开始铸造大钱。
图 5 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从左至右)
“嘉庆元年,复直省铸。至十年,直省未尽复卯,钱复贵,通饬各督抚按卯鼓铸。然嗣是局私私铸相踵起,京局钱至轮郭肉好糢糊脆薄,“宝苏”铸中杂沙子,掷地即碎......”
嘉庆、道光年间,华洋互市使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与纹银共同充当货币,导致纹银日益减少、价值高涨。
图 6 外国银元
“时华洋互市,以货易银,番船冒禁,岁漏出以千万计……而洋商复挟至各省海口,阳置货而阴市银,至洋银日多,纹银日少而贵。”
图 7 民间自制银元(仿洋银)
道光年间,各地银号仿洋人铸银元成风,银元成色低下,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为后期白银外流带来隐患。
“从前洋钱流入内地,其成色原比纹银为低,其价值原比纹银为贱......未几而洋钱等于纹银,又未几而洋价浮于银价。”
——林则徐,道光十七年(1837年)上书
咸同时期
“大钱”、“铁钱”铸造,白银外流
咸丰时期,鸦片走私和“钱荒”并行,造成严重的白银外流现象。鸦片战争后,民间纸币与外国银行券广泛流通,外国银元、私铸银两成为民间主要货币。
图 8 流入的西班牙银元
初,洋商麕集粤东,西班牙、英吉利银钱大输入,总督林则徐谋自铸图抵制,以不适用而罢。嗣是墨西哥、日本以国币相灌输。”
图 9 民间私铸银饼
白银外流现象动摇银铜复本位制,对国家财政及金融秩序造成了严重损害,政府开始尝试发行“大钱”和官票、宝钞作为救市的方法。
“先是道光中叶,银外泄而贵,朝野皆欲行大钱以救之......文宗卽位,四川学政何绍基力请行大钱以复古救时。上意初不谓然,卒与官票、宝钞行焉。咸丰二年......银亏钱匮重,而军需河饷糜帑二千数百万,筹国计者,率以行官票请。次年,命户部集议。惠亲等请饬部制造钱钞与银票相辅并行。”
图 10 户部官票
“票钞制以皮纸,额题‘户部官票’,左满、右汉,皆双行,中标二两平足色银若干两,下曰‘户部奏行官票’。”
图 11 大清宝钞
“钞额题“大清宝钞”,汉字平列,中标准足制钱若干文,旁八字为‘天下通宝,平准出入’,下曰:‘此钞卽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椁收解’。 边文如票。大钱当千至当十,凡五等,重自二两递减至四钱四分。”
图 12 咸丰大钱
“大钱当千至当十,凡五等,重自二两递减至四钱四分。当千、当五百,净铜铸造,色紫; 当百、当五十、当十,铜铅配铸,色黄。百以上文曰‘咸丰元宝’,以下曰‘重宝’,幕满文局名。”
受“钱荒”影响,部分地方在铜钱铸造中添加铁、铅,转嫁财政危机。同治时期类似,且大量钱局停止铸钱。宝钞、官票、大钱、铁钱均与白银挂钩,作银两兑换凭证用处。
图 13 咸丰铁钱
“定议票银一两抵制钱二千,钞二千抵银一两,票钞亦准是互相抵,民间完纳丁粮税课及一切官欵,亦准五成,京、外应放库欵如之。大钱上下通行如票钞,抵银如制钱之数,输官以三成,铁钱通用如大钱。”
但是,官钞、大钱信誉不足,且因面值大、发行量过多而不方便使用,无法在民间广泛流通。“盗铸”大钱、铁钱的行业也日益兴盛,官方严查、死罪威胁也无济于事。
“然钞法初行,始而军饷,继而河工,搭放皆称不便,民情疑阻。直省搭收五成,以欵多抵拨旣艰,搭放遂不复肯搭收。民间得钞,积为无用,京师持钞入市,非故增直,卽匿货,持向官号商铺,所得皆四项大钱,不便用,故钞行而中外兵民病之。”
清末光宣时期
铸钱入不敷出,尝试新金融体系
钱价过高,导致铸钱成本远高于利润。为应对危机,李鸿章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天津引入机器铸钱以恢复币制,但工本过高,铸造折损严重。
图 14 机器制造的铜制光绪元宝
图 15 银制光绪元宝(广东省、北洋造)
“光绪十四年,张之洞督粤,始用机器如式试铸,李鸿章继任续成之,文曰:‘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广东省造’。”
为解决“钱荒”问题,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仿外国银元样式铸造“铜元”,流通顺畅,广受欢迎。
图 16 户部大清铜币
“初铸铜元,为补制钱之不足,旋艳其余利,新政饷需皆取给焉,竞铸争售,乃至不能敷铸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光绪三十年(1904年)户部筹建政府银行,以白银为本位,开始通过钞票发行调控纸币流通。
图 17 光绪年间银本位纸币
自大理少卿盛宣怀奏设通商银行,议者以东西洋各国皆有国立银行,能持国内外财政,二十九年,允户部请,设置官银行,以部专其名,纠合官商资本四百万,通用国币、发行纸币、官欵公债皆主之。”
民国政府
确立银本位,以汇兑向金本位转换
民国三年(1914年)颁布《国币条例》,确定使用银本位制度,发行银元,规定法币成色、重量及主辅币关系。
图 18 中华民国地方银行纸币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
——《国币条例》
使用银本位的原因在《细则》中解释,认为中国目前的黄金储量不足,且白银储量大,若实施金本位则难以处置。此外,实施金汇兑制有受制于人之嫌,因此最终仍沿用银本位。
毋庸置疑金本位之美善......然中国现蓄之金,实不足供全国币材之用。购诸外国,劳费太巨。国中现有之银,骤难处置,或致酿金融界非常之变扰。”
——《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理由书》
民国七年(1918年)颁布《金券条例》,并建立使用金券进行国际贸易的中华贸易公司,进行金本位尝试。金券与国币之间的比价按金银市场兑换价格确定。
图 19 中华民国中国革命军金币券
政府为便利国际贸易预备改用金本位起见,得由币制局指定之银行发行金券。......持券人得向指定之银行汇至本国他处或外国。”
——《金券条例》
南京国民政府
银本位受国际冲击,币制重建
1928年,中国政局稳定之后,国民政府开始公开宣称推行“银元本位”,致力于建立起自身完善的货币体系。当时中国的货币体制是一种“浮动汇率制”,其币值由伦敦市场、纽约市场和上海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较之金本位国家的货币更加不稳定。
大萧条初期,金本位国家陷入困境,银本位中国由于白银与其他商品同样价格走低的形势,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出口的优势。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海关金”(1930.1,收回海关主权,改变海关收税计算单位,保障中国外债偿还)与“去两改元”政策(1933,完成银本位币制的统一)。
图 20 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银币
图 21 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纸币
1933年,为了稳定不断下跌的世界银价,美、英、法、印度、西班牙、中国等国家在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署了《国际白银协定》,限制白银的生产和收购,银价逐渐止跌。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产银州议员为提高世界银价所作的《购银法》,在世界范围内疯狂购银,增加白银在货币储备金中的比重,以期平复国内的经济危机。此举引发了世界银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行银根吃紧。
图 22 1935国民政府央行关金券
1936年,上海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带领使团赴美谈判,签署《中美白银协定》,借助美国提供的外汇贷款放弃银本位制度,重建币制。
后金、清入关前
1621-1644
顺治时期
1644-1662
康乾时期
1662-1795
嘉道时期
1795-1851
咸同时期
1851-1875
清末光宣时期
1875-1911
民国政府
1911-1918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37
后金、清入关前
1621-1644
顺治时期
1644-1662
康乾时期
1662-1795
嘉道时期
1795-1851
咸同时期
1851-1875
清末光宣时期
1875-1911
民国政府
1911-1918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37
史料均来源于《清史稿》
图片资料来源为中国钱币博物馆
后金、清入关前
1621-1644
顺治时期
1644-1662
康乾时期
1662-1795
嘉道时期
1795-1851
咸同时期
1851-1875
清末光宣时期
1875-1911
民国政府
1911-1918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37
后金、清入关前
1621-1644
顺治时期
1644-1662
康乾时期
1662-1795
嘉道时期
1795-1851
咸同时期
1851-1875
清末光宣时期
1875-1911
民国政府
1911-1918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37
咸丰至同治时期,户部批准珠宝市(含钱市胡同)二十六家炉房承接各省税银改铸业务,这些炉房遂成为官炉房。此后,官炉房不再增加,也不得更换地址,珠宝市外开设的大、小炉房均为私炉房。光绪年间,在裕丰源、谦和瑞炉房等组织下,以珠宝市二十六家官炉房为基础,共同出资在珠宝市购买房屋一所,成立公议局。京城各炉房所铸银锭,均需送至公议局审查,合格者打上“公议十足”及炉房名称等戳记,方能在京城流通。
图 “公议十足”戳记
银号发行的银票可以在炉房兑换成银两。《李鸿藻年谱》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十九,时任礼部尚书的李鸿藻早晨处理公务,取恒和银号发行的银票五千两,命下属去向炉房兑换银两。
据尚绶珊《北京炉房、钱铺及银号琐谈》言,当时银票除四大恒(恒利、恒和、恒源和恒兴)之外,尚有泰原钱铺所出之银票,市面上乐意收存。其他出票家过多,不可胜计,因信用不如四大恒之著,其所出之银票,收票人随收随取,不愿留存,可以委托炉房钱铺代为取现。
十九日(七月三十一日)阴。卯刻大雨一阵,巳刻晴,午后又阴。 寅正即起,为菊孙作函;将恒和银票五千,命杨升、袁升至公匮向炉房兑银。
——李宗侗、刘凤翰 著:《李鸿藻年谱•年谱•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 七十四岁》,中华书局,2014年1月,第1版,第491页。
图 光绪秦丰昌银行兑换银票议平纹银壹两
炉房的兑条受银行承认,可以凭此办理存款。《绍英日记》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初六午后,内务府大臣马佳·绍英前往汇丰银行办理存款,他将炉房兑条五千两交给银行经理,经理说今天洋人已经离开,可以第二天早上办妥,再将存据送去。
初六日(9月16日),早,寄天津家信二封,交北宅大、二少爷寄去,并寄银百两及食物等件。午后至蔚泰厚办提款事,见侯子猷、康陛卿。进城至汇丰办存款事,见邓文藻君翔,将炉房兑条京足五千两交伊,伊云今日洋人已走,明早办妥,将存据送去可也。回家接四哥来信一封,津寓均吉,慰甚。
——绍英 著,张剑 整理:《绍英日记•民国元年壬子(1912年)日记•第十九册日记•八月》,中华书局,2018年11月,第1版,第201页。
银号也有“售后”机制,若银两成色不佳,发行的银号当负责更换。《郑孝胥日记》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正月初五,书法家郑孝胥的友人王梧冈手中有银两成色很差,不能用,他们便去寻找流出此银两的同源汇局。两人打听到汇局的管理者姓陈,住在裱褙胡同,于是前往这位陈管事的住处,向他说明了银两的情况。陈管事查看银两后同意更换,派一名手下随二人到前门珠宝市祥瑞银店,重新取银给王梧冈。
初五日(2月8日)王梧冈来,言银色太劣,不可用。余遂出,赁车至东牌楼,遍访同源汇局不得。入江米巷寻得之,云管事者陈姓,在裱褙胡同。复至其寓,出银示之。对曰:“可换。”即有一人坐车偕出前门珠宝市祥瑞银店,别取银七十二两。至英古斋下车,饥甚,梧冈蒸馒头食余。顷之,可庄、贻书兄弟等皆来,共出游厂肆,人多处遂相失,逢荫孙表弟。薄暮,独归,灯下治墨壶。是日,携三十金归,馀存英古斋。
——郑孝胥 著,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劳祖德 整理:《郑孝胥日记•丙戌日记•初五日(2月8日)》,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第1版,第89-90页。
钱市胡同起于乾嘉,于晚清“古今未有之变局”下成为中国金融汇兑的中心,汇集了炉房银号等晚清核心金融机构,也承载着中国金融制度百年来在外部冲击下不断变革的历史记忆。从“钱荒”、官银号设立,到飞鸽传汇、“金融街”形成,钱市胡同中的金融机构通过银铜汇兑与纺织、煤炭、外贸等行业广泛联系。其影响遍及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交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农为本,商为末”的思维框架下,却往往为人所忽略。
钱市胡同记忆的重构,是一次建立在市民共同记忆上的金融史回望。胡同的盛衰兴亡不仅与国运紧密相连,还是史料辑录中大小事件、小说传奇中市井闲谈的集合,联系起城墙边来来往往的个体命运。时过境迁,如今的钱市胡同早已成为寻常巷陌,我们却仍可以从古建筑与零星记载中一窥昔日的繁华,回溯到百年前先人的金融与社会生活。
后金、清入关前
银钱复本位制,满汉并行
后金时期(努尔哈赤、皇太极在位),受统治区域满汉杂居影响,满文钱、汉文钱并行,且满文钱较汉文钱大。由于经济发达程度较低,流通货币需求小,后金尚未设立钱局。制钱技术落后,以小炉铸造为主,尚未引入“母钱翻砂”铸造技术。
图 1 天命汗钱、天命通宝、天聪汗钱(从左至右)
“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别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天聪因之。”
顺治时期
“顺治通宝”,铸币、流通制度形成
顺治设立铸造局,确定中央与地方的钱币铸造系统。
图 2 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钱,定制以红铜七成、白铜三成搭配鼓铸。钱千为万,二千串为一卯,年铸三十卯。每钱重一钱。二年,增重二分,定钱七枚准银一分,旧钱倍之。民间颇病钱贵,已更定十枚准一分。”
顺治规定各省铸钱机构,逐渐引导民间流通钱币由明崇祯钱向“顺治通宝”过渡。禁止私自铸造、伪造钱币。到顺治十七年,实现了从承袭明制到自主币制的转变。
“各省、镓遵式开铸,......初户部以新铸钱足用,前代惟崇祯钱仍暂行,余准废铜输官,偿以直,并禁私铸及小钱、伪钱,更申旧钱禁。嗣以输官久不尽,通令天下,限三月期毕输,逾限行使,罪之。......十七年,复直省铸,令准重钱式,幕兼用满、汉文。”
康乾时期
承顺治制,出现“钱荒”
康雍乾时期主要承袭顺治钱制,钱币种类、铸造流通逐渐规范。自康熙在位后期,原先的铜钱铸造供应不足,民间出现“钱贵”的现象,银钱兑换定价波动。雍正时期,滇铜始铸。乾隆时期,“铜荒”出现,开始成为困扰清朝后期经济的重要问题。
图 3 康熙通宝
图 4 雍正通宝、乾隆通宝(从左至右)
“官局用铜,自四十四年兼采滇产。雍正元年,巡抚杨名时请岁运滇铜入京。......乾隆二年,以钱价久不平,饬大兴、宛平置钱行官牙以平钱价。上念私销害尤甚,益厉行铜器禁。”
嘉道时期
私铸银钱成风,洋银冲击币制
受“铜荒”影响,通宝成色因时因地而异,官方“局私”(铸币局工匠铸造重量不足的钱币中饱私囊)和民间私铸现象严重。道光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军费开支加大,征税来源地减少,清政府开始铸造大钱。
图 5 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从左至右)
“嘉庆元年,复直省铸。至十年,直省未尽复卯,钱复贵,通饬各督抚按卯鼓铸。然嗣是局私私铸相踵起,京局钱至轮郭肉好糢糊脆薄,“宝苏”铸中杂沙子,掷地即碎......”
嘉庆、道光年间,华洋互市使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与纹银共同充当货币,导致纹银日益减少、价值高涨。
图 6 外国银元
“时华洋互市,以货易银,番船冒禁,岁漏出以千万计……而洋商复挟至各省海口,阳置货而阴市银,至洋银日多,纹银日少而贵。”
图 7 民间自制银元(仿洋银)
道光年间,各地银号仿洋人铸银元成风,银元成色低下,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为后期白银外流带来隐患。
“从前洋钱流入内地,其成色原比纹银为低,其价值原比纹银为贱......未几而洋钱等于纹银,又未几而洋价浮于银价。”
——林则徐,道光十七年(1837年)上书
咸同时期
“大钱”、“铁钱”铸造,白银外流
咸丰时期,鸦片走私和“钱荒”并行,造成严重的白银外流现象。鸦片战争后,民间纸币与外国银行券广泛流通,外国银元、私铸银两成为民间主要货币。
图 8 流入的西班牙银元
初,洋商麕集粤东,西班牙、英吉利银钱大输入,总督林则徐谋自铸图抵制,以不适用而罢。嗣是墨西哥、日本以国币相灌输。”
图 9 民间私铸银饼
白银外流现象动摇银铜复本位制,对国家财政及金融秩序造成了严重损害,政府开始尝试发行“大钱”和官票、宝钞作为救市的方法。
“先是道光中叶,银外泄而贵,朝野皆欲行大钱以救之......文宗卽位,四川学政何绍基力请行大钱以复古救时。上意初不谓然,卒与官票、宝钞行焉。咸丰二年......银亏钱匮重,而军需河饷糜帑二千数百万,筹国计者,率以行官票请。次年,命户部集议。惠亲等请饬部制造钱钞与银票相辅并行。”
图 10 户部官票
“票钞制以皮纸,额题‘户部官票’,左满、右汉,皆双行,中标二两平足色银若干两,下曰‘户部奏行官票’。”
图 11 大清宝钞
“钞额题“大清宝钞”,汉字平列,中标准足制钱若干文,旁八字为‘天下通宝,平准出入’,下曰:‘此钞卽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椁收解’。 边文如票。大钱当千至当十,凡五等,重自二两递减至四钱四分。”
图 12 咸丰大钱
“大钱当千至当十,凡五等,重自二两递减至四钱四分。当千、当五百,净铜铸造,色紫; 当百、当五十、当十,铜铅配铸,色黄。百以上文曰‘咸丰元宝’,以下曰‘重宝’,幕满文局名。”
受“钱荒”影响,部分地方在铜钱铸造中添加铁、铅,转嫁财政危机。同治时期类似,且大量钱局停止铸钱。宝钞、官票、大钱、铁钱均与白银挂钩,作银两兑换凭证用处。
图 13 咸丰铁钱
“定议票银一两抵制钱二千,钞二千抵银一两,票钞亦准是互相抵,民间完纳丁粮税课及一切官欵,亦准五成,京、外应放库欵如之。大钱上下通行如票钞,抵银如制钱之数,输官以三成,铁钱通用如大钱。”
但是,官钞、大钱信誉不足,且因面值大、发行量过多而不方便使用,无法在民间广泛流通。“盗铸”大钱、铁钱的行业也日益兴盛,官方严查、死罪威胁也无济于事。
“然钞法初行,始而军饷,继而河工,搭放皆称不便,民情疑阻。直省搭收五成,以欵多抵拨旣艰,搭放遂不复肯搭收。民间得钞,积为无用,京师持钞入市,非故增直,卽匿货,持向官号商铺,所得皆四项大钱,不便用,故钞行而中外兵民病之。”
清末光宣时期
铸钱入不敷出,尝试新金融体系
钱价过高,导致铸钱成本远高于利润。为应对危机,李鸿章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天津引入机器铸钱以恢复币制,但工本过高,铸造折损严重。
图 14 机器制造的铜制光绪元宝
图 15 银制光绪元宝(广东省、北洋造)
“光绪十四年,张之洞督粤,始用机器如式试铸,李鸿章继任续成之,文曰:‘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广东省造’。”
为解决“钱荒”问题,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仿外国银元样式铸造“铜元”,流通顺畅,广受欢迎。
图 16 户部大清铜币
“初铸铜元,为补制钱之不足,旋艳其余利,新政饷需皆取给焉,竞铸争售,乃至不能敷铸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光绪三十年(1904年)户部筹建政府银行,以白银为本位,开始通过钞票发行调控纸币流通。
图 17 光绪年间银本位纸币
自大理少卿盛宣怀奏设通商银行,议者以东西洋各国皆有国立银行,能持国内外财政,二十九年,允户部请,设置官银行,以部专其名,纠合官商资本四百万,通用国币、发行纸币、官欵公债皆主之。”
民国政府
确立银本位,以汇兑向金本位转换
民国三年(1914年)颁布《国币条例》,确定使用银本位制度,发行银元,规定法币成色、重量及主辅币关系。
图 18 中华民国地方银行纸币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
——《国币条例》
使用银本位的原因在《细则》中解释,认为中国目前的黄金储量不足,且白银储量大,若实施金本位则难以处置。此外,实施金汇兑制有受制于人之嫌,因此最终仍沿用银本位。
毋庸置疑金本位之美善......然中国现蓄之金,实不足供全国币材之用。购诸外国,劳费太巨。国中现有之银,骤难处置,或致酿金融界非常之变扰。”
——《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理由书》
民国七年(1918年)颁布《金券条例》,并建立使用金券进行国际贸易的中华贸易公司,进行金本位尝试。金券与国币之间的比价按金银市场兑换价格确定。
图 19 中华民国中国革命军金币券
政府为便利国际贸易预备改用金本位起见,得由币制局指定之银行发行金券。......持券人得向指定之银行汇至本国他处或外国。”
——《金券条例》
南京国民政府
银本位受国际冲击,币制重建
1928年,中国政局稳定之后,国民政府开始公开宣称推行“银元本位”,致力于建立起自身完善的货币体系。当时中国的货币体制是一种“浮动汇率制”,其币值由伦敦市场、纽约市场和上海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较之金本位国家的货币更加不稳定。
大萧条初期,金本位国家陷入困境,银本位中国由于白银与其他商品同样价格走低的形势,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出口的优势。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海关金”(1930.1,收回海关主权,改变海关收税计算单位,保障中国外债偿还)与“去两改元”政策(1933,完成银本位币制的统一)。
图 20 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银币
图 21 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纸币
1933年,为了稳定不断下跌的世界银价,美、英、法、印度、西班牙、中国等国家在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署了《国际白银协定》,限制白银的生产和收购,银价逐渐止跌。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产银州议员为提高世界银价所作的《购银法》,在世界范围内疯狂购银,增加白银在货币储备金中的比重,以期平复国内的经济危机。此举引发了世界银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行银根吃紧。
图 22 1935国民政府央行关金券
1936年,上海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带领使团赴美谈判,签署《中美白银协定》,借助美国提供的外汇贷款放弃银本位制度,重建币制。
咸丰至同治时期,户部批准珠宝市(含钱市胡同)二十六家炉房承接各省税银改铸业务,这些炉房遂成为官炉房。此后,官炉房不再增加,也不得更换地址,珠宝市外开设的大、小炉房均为私炉房。光绪年间,在裕丰源、谦和瑞炉房等组织下,以珠宝市二十六家官炉房为基础,共同出资在珠宝市购买房屋一所,成立公议局。京城各炉房所铸银锭,均需送至公议局审查,合格者打上“公议十足”及炉房名称等戳记,方能在京城流通。
图 “公议十足”戳记
银号发行的银票可以在炉房兑换成银两。《李鸿藻年谱》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十九,时任礼部尚书的李鸿藻早晨处理公务,取恒和银号发行的银票五千两,命下属去向炉房兑换银两。
据尚绶珊《北京炉房、钱铺及银号琐谈》言,当时银票除四大恒(恒利、恒和、恒源和恒兴)之外,尚有泰原钱铺所出之银票,市面上乐意收存。其他出票家过多,不可胜计,因信用不如四大恒之著,其所出之银票,收票人随收随取,不愿留存,可以委托炉房钱铺代为取现。
十九日(七月三十一日)阴。卯刻大雨一阵,巳刻晴,午后又阴。 寅正即起,为菊孙作函;将恒和银票五千,命杨升、袁升至公匮向炉房兑银。
——李宗侗、刘凤翰 著:《李鸿藻年谱•年谱•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 七十四岁》,中华书局,2014年1月,第1版,第491页。
图 光绪秦丰昌银行兑换银票议平纹银壹两
炉房的兑条受银行承认,可以凭此办理存款。《绍英日记》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初六午后,内务府大臣马佳·绍英前往汇丰银行办理存款,他将炉房兑条五千两交给银行经理,经理说今天洋人已经离开,可以第二天早上办妥,再将存据送去。
初六日(9月16日),早,寄天津家信二封,交北宅大、二少爷寄去,并寄银百两及食物等件。午后至蔚泰厚办提款事,见侯子猷、康陛卿。进城至汇丰办存款事,见邓文藻君翔,将炉房兑条京足五千两交伊,伊云今日洋人已走,明早办妥,将存据送去可也。回家接四哥来信一封,津寓均吉,慰甚。
——绍英 著,张剑 整理:《绍英日记•民国元年壬子(1912年)日记•第十九册日记•八月》,中华书局,2018年11月,第1版,第201页。
银号也有“售后”机制,若银两成色不佳,发行的银号当负责更换。《郑孝胥日记》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正月初五,书法家郑孝胥的友人王梧冈手中有银两成色很差,不能用,他们便去寻找流出此银两的同源汇局。两人打听到汇局的管理者姓陈,住在裱褙胡同,于是前往这位陈管事的住处,向他说明了银两的情况。陈管事查看银两后同意更换,派一名手下随二人到前门珠宝市祥瑞银店,重新取银给王梧冈。
初五日(2月8日)王梧冈来,言银色太劣,不可用。余遂出,赁车至东牌楼,遍访同源汇局不得。入江米巷寻得之,云管事者陈姓,在裱褙胡同。复至其寓,出银示之。对曰:“可换。”即有一人坐车偕出前门珠宝市祥瑞银店,别取银七十二两。至英古斋下车,饥甚,梧冈蒸馒头食余。顷之,可庄、贻书兄弟等皆来,共出游厂肆,人多处遂相失,逢荫孙表弟。薄暮,独归,灯下治墨壶。是日,携三十金归,馀存英古斋。
——郑孝胥 著,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劳祖德 整理:《郑孝胥日记•丙戌日记•初五日(2月8日)》,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第1版,第89-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