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楹者,柱也。因常把对联题写于楹柱,故有“楹联”之称。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我国古老的汉文化和俗文学的沃土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民族文学的突出特色、雅俗共赏的对偶格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应用于社会,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从古代诗文辞赋的对偶中可寻觅到它的源头。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诗文中已有对偶的运用。如《左传》“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楚辞·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汉赋和魏晋“骈体文”中,更是大量运用对偶和排比,正如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所说:“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对偶这种修辞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善,无疑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学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
对联是对偶句式和门神桃符相结合的产物。汉代,把饰桃人、画神荼、郁垒像改为在桃符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应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
“神荼”、“郁垒”,上下联字数相等;名词对名词,词性相同;左神荼、右郁垒的写法,和对联的读法(上联仄声尾,下联平声尾)、贴法(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完全一致。对联文字跳上桃符板,标志着中国对联的正式诞生。
对联的历史大致可分为萌芽、推广、繁盛和振兴四个时期。
魏晋时,出现了应对的形式。晋代文人之间常以联句作诗为雅兴,以对句作联为清谈。《晋书·陆云传》记载,晋代文学家陆云与荀隐初次会面于张华家,在互通姓名时,两人脱口而出即成一副艺术性很高的人名对:“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这则文坛轶事,应视为正史中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
随着对联研究的深入,我国各地近几年陆续发现唐代族谱对联和敦煌遗书中的唐代对联,都有力地证明了对联艺术不但唐代已有,而且很盛行,从而否定了“余庆、长春”为我国第一联之说。《宋史·蜀世家》记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士辛夤逊撰为词,(孟)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资料说明,后蜀年间,在桃符上题写对联,并挂之于宫门已成定规。孟昶的百花潭中就有“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的对联。
宋元两代,对联在民间广泛流行,应用范围,内容种类、形式都大大扩展。
五代出现了春联。宋代的春联叫春帖子,写春联叫题桃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人日》诗,生动地反映了宋代前期的对联情况。
宋代春联和桃符存在着交叉并存的现象,后来逐步出现了胜迹联、寿联、挽联、灯联、书斋联、书院联等,还出现了以纸代桃符的对联新形式。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龙华寺僧人契盈陪吴越王钱俶游览碧波寺,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钱对契说:“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便即兴题写一联于楹柱:“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苏颂为韩康公撰书挽联:“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宰相王安石挽大臣韩琦联曰:“木稼曾闻达官怕,山颓今见哲人萎。”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阳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题灯门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
苏轼为北宋撰联高手,联作流传不少。他贬任儋耳途中,为广州真武庙题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在儋耳时又赠姜唐一联:“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苏轼善谐联巧对,如对辽使“三光日月星”的“四诗风雅颂”已成为千古佳话。
宋元两代,许多对联大家,大多擅长书法,如苏轼、黄庭坚、赵孟兆页等。他们集联艺、书艺于一身,大大丰富了对联独特的审美功能。赵孟頫曾遵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分别为宫殿和应门题写春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还为扬州迎月楼题写了行业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总之,这一时期的对联处于发展时期,对联的制作和推广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明清两代,对联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达到了繁荣鼎盛之势。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出现了大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清人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明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皇帝推广对联,身体力行,上行下效,蔚然成风。每逢除夕,形成了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的风俗,而且春联采用红纸书写。至此,对联与桃符门神完成了历史的分化,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朱元璋不仅推广对联,而且还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胜迹联、题赠联、谐趣联,如题莫愁湖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赠徐达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赠陶安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明代的对联数量多、品类齐全,作联技巧走向成熟,涌现出一批以解缙、徐渭、杨慎、祝允明等为代表的对联作家。
清代对联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对联创作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帝都崇尚对联,当时紫禁城内各宫门以及皇帝游幸之地,都有他们亲自撰写的对联,客观上起到了推广和普及作用,使对联风行全国。
清代对联的鼎盛,主要表现在:
1.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普及。
从皇帝的宫殿到农家的茅棚,从官署的衙门到文人的书斋,从风景名胜的楼阁亭台到三教九流的招牌门面,从贺婚祝寿到哀挽悼亡,以至庙宇古刹、碑塔陵寝、城垣桥堡、贡院学堂、店铺房馆,无处不见长短不一、情趣各异的对联。对联已进一步从宫廷王府和少数文人的“雅趣”中解放出来,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俗文学形式。
2.对联种类的多样化和争奇斗胜。
除流行最广的春联外,胜迹联、寿联、挽联、婚联、行业联、应制联、装饰联、交际联、集联、课联和文艺作品联都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清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使行业联风靡天下,各类店堂通用联、专用联、嵌字联,比比可见。
3.对联的内容广泛深刻。
抒情言志、哲理格言、述史记事、状物写景、歌颂升平、批判讽刺、斗智斗巧、游戏嘲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内容都在对联中得到了反映。同时还出现了赞美进步思想,讴歌劳动人民,鞭挞和反抗封建势力、封建迷信等重要内容。
4.对联的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
它突破了五、七言为主的格律诗的句式,创造出许多新形式。有诗句,有散句;有短联,有长联,有超长联。号称“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180字,确属洋洋大观。而钟云舫拟题江津临江楼长联,竟达1612字,应属长联之最了。此时期对联艺术性已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特别是胜迹联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遍布全国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胜迹名联,大多出自清代人之手。其构思之巧妙、行文之典雅、技法之高超、意境之深沉,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5.对联书籍的问世为对联的发展推波助澜。
对联汇集印行,始于宋。周守忠的《姝联》和钱德范的《玉堂巧对》都是作为一本书的附录出现,还算不得专门集子。朱熹的《联语》附载于《朱子全集》中。明杨慎的《谢华启秀》和《群书丽句》应为最早的对联专集。清代出了一批集印对联的书籍。划时代的贡献,则是梁章钜、梁恭辰父子的成就。他们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四话》、《楹联剩话》、《巧对录》、《巧对续录》、《巧对补录》等著作开创了联话体例,确立了分类原则,总结了创作成果,积累了珍贵史料,至今仍是对联研究者的必读书。
6.对联大家层出不穷,创作了难以数计的对联作品。
对联大师如康熙、乾隆、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纪昀、郑燮、康有为、梁启超、彭玉麟、何绍基、邓石如、翁方纲、袁枚、俞樾、阮元、钟云舫、孙冉等,有如唐代诗人那样灿若群星。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联又成为革命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洪秀全题太平天国天王府联“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显威风”;孙中山挽秋瑾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再如五四运动中爱国师生挽曹汝霖、章宗祥的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人都题了不少佳联妙对,成为以对联为心声抒怀言志的典范,在中国对联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建立后,新的时代气息,使对联获得了新生命。十年动乱期间,包括对联在内的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联的创作和应用逐步得到复兴,出现了全国性的“对联热”,对联进入了振兴时期。其主要标志是:
1.建立了以中国楹联学会(1984年成立)为代表的各级群众楹联组织。
2.对联的学术研究、创作、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联》杂志、《中国楹联报》等专业报刊在全国受到广泛的欢迎。对联集著、理论专著、工具书,已出版几百种,发表论文千余篇。
3.创作对联成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办刊办报、征联、函授、电台讲座、拍电视剧、举办展览、深入城乡基层书联赠联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对联宣传普及活动,促进了对联创作和对外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4.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楹联家脱颖而出。
5.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批优秀的楹联及古诗文网站建立起来,如:
中国楹联论坛 http://www.duilian.cn/forum.php
中国楹联学会 http://www.china-ysc.cn/
中华楹联库 http://www.zhgc.com/ylck.asp
中国对联网 http://www.duiduilian.com/
搜韵 https://sou-yun.cn/
古诗文网 https://www.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