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首页 > 往见今识 > 起源

种类

楹联的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根据本专栏其他几篇文章对楹联特征和价值的介绍,楹联的分类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由文学性,根据长度、艺术技巧、内容(主题)等分类;

(2)由实物性和实用性,根据材质、实际用途等分类。

(3)由实地性和环境性,根据地理位置、人文意蕴等分类。

事实上,每一种特征皆可成为分类的标准,但惟有合理地进行标准的选取,才能充分地展现楹联的独特价值。例如,单一的长度、材质、地理位置所蕴含的信息过于单一,内容、主题、人文意蕴往往过于宽泛而难以归类,真正“有法可依”的实际上是艺术技巧和实际用途。而艺术技巧我们将在另一专栏中介绍,所以本节以用途为分类标准来介绍楹联的种类。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本文所论述的“用途”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不包括仅仅存在于文本中的、文学性的对联。


参考文献: 谷向阳《中国对联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余德泉《对联纵横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版。

春联
在春节时张贴的对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桃符”,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人们有意识地把两个相互对仗的句子写在桃木板上,据史书记载是在五代。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年都要题写桃符,最早的一副是“新年纳余岁,嘉节号长春”,题于蜀未归宋前一年除夕。到宋代,题写桃符者仍以宫廷和士大夫居多,如洪平斋自署桃符: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间。 这些题联者多属士大夫之列。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广,春联才在民间流行开来。 之后,春联的内容主要表达人们辞旧迎新的祝福。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素养、职业范围和时代特点的不同,他们所用的春联又各具特点: 有歌功颂德的,如“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有宣扬积德的,如“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有盼望成就功名、书香有续的,如“效祖宗执笔,名垂青史;愿儿孙读书,身显庙堂”。 而更多的人则希望得到幸福吉祥,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新时代的春联,则表现人们当家作主、指点江山、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如“万里春风梳碧柳,几番时雨润红花”、“国泰邦兴民乐业,风和日丽燕衔春”等等。
喜联
为祝贺婚嫁、乔迁以及其他喜庆之事而作的对联,又称“婚联”。如“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 喜联始于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包括《续话》和《三话》)一书中,所见五副,都是婚嫁方面的。 以下举两个例子。 第一例是出于乾隆年间的一副,记在《丛话》里。时有冯诚修,即相传上京应试时以“夕阳反照桃花洞”句续救“柳絮飞来片片红”句而名声大噪者。冯与其夫人同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十岁,结婚亦正好六十年。结褵(lí)周甲之日,“亲友门生,骈集称庆”。冯与夫人“重行花烛交拜之礼”,并自题联日: 子未必肖,孙未必贤,屡忝科名,只因老年娱晚景; 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天眷锡遐龄。 这副对联题于二老“重谐花烛”之时,这个内容亦占主导地位,因此它是一副喜联。但联非他人所送,连高寿也一起讲了,从这一点上看,又不大纯粹。也许这正表现了喜联初起时的原始特征。 第二例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皇帝举行结婚大典。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送给他一封贺信和一座自鸣钟,那钟上也刻有一副用中文书写的喜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日月”和“天地”,都是指皇帝和皇后。光绪帝结婚,外国女王也送喜联,喜联的使用和影响,到此时已比较广泛,这一点已无庸置疑。 喜联一般是在嫁娶之日贴在大门、洞房门、厅堂及洞房里妆台两旁。喜联的内容大多是表现喜气盈门的情景和对新婚夫妇的热情赞美及良好祝愿,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喜联在撰写手法上,多用美好的事物作比喻和象征,如鸳鸯、鸾凤、并蒂莲、连理枝、比翼鸟、比目鱼等,从而使新人与美物相映衬,造成美好、欢快、热烈的氛围。如“并蒂红花双吐艳,同心伴侣共争荣”、“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花烛交心同励志,白头到老共图强”、“交杯勿坠青云志,蜜月应存创业心”强调了男女双方志同道合、共同创业,具有时代精神。
寿联
庆贺寿辰时所用的对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寿联本质上是一种交际性的对联。其内容多数是称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评价其事迹贡献,祝愿福寿康宁、快乐幸福。其感情色彩庄重而热烈。在修辞艺术上文重典雅,多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龟、仙鹤、椿、萱等作比喻,寄寓延年益寿之意。 寿联起于北宋末年。旧《辞源》“寿联”条云:“宋孙奕《示儿编》:‘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始此。” 这条材料取自《楹联丛话》,梁章钜对此还作了两条评论:一是说吴叔经(北宋仁宗时人)所作寿联中,“将满一轮”四字用得不确切,不能肯定生日就是十四;二是说吴叔经所作寿联同周益的生日寿联是切日的开端。是否整个寿联的开端呢?梁章钜没有明说。但在此以前的寿联尚未发现,因此,《辞源》“寿联之风始此”的结论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若说成“此为已发现记载最早的寿联”,似乎更准确一些。莱公或莱国,即唐杜如诲。潞公,即宋文彦博。 元明时代当也有寿联,暂未收到例子。到清代,寿联渐多,尤以皇帝万寿盛典时为最。下举一例。 一七一三年,康熙六十大寿。北京“自大内出西直门达西苑路,皆有牌坊坛宇,每座落必有楹联”,而且“肃括宏深,闻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楹联丛话》)其中,题于般若庵经棚的一副是: 周雅赓歌,如山如川如日月; 箕畴敛福,曰富曰贵曰康宁。 “周雅”,主要指大雅,《诗经》组成部分之一,凡三十一篇,多为西周王室贵族所作,主要歌颂从后稷以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绩。这里借指歌颂康熙的作品。“赓”,连续。“箕畴”,即《洪范》九畴,传为箕子所演。周密《圣节致语》:“箕畴五福咸敷敛,皇极躬持锡庶民。”下联意取于此。“敛”,集。 之后,寿联在各个社会阶层普及开来,无论是皇室、官僚还是民间的知识分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寿联的创作中,并衍生出多种形式。 寿联可分为通用寿联、专用寿联、名人寿联、夫妻双寿联、讽寿联、自寿联等,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通用寿联)、“天上星辰应作伴,人间松柏不知年”(通用寿联)、“人生不满君今满,世上难逢我竟逢”(百岁寿联)、“去日虽多来日好,病夫深感大夫良”(医师六十寿联)“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功勋伟业,长与日月同光”(徐悲鸿贺毛泽东六十寿联)、“共享鹤龄有莱子,七旬舞彩:擎来鸿案看老人,百岁齐眉”(百岁双寿联、“遗世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吴步韩自寿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嘲慈禧祝寿联)。
挽联
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如“音容宛在,浩气长存”。 挽联来源于古挽词。古挽词包括挽诗、吊文和挽歌等,多是韵文。这些挽词起源于先秦时期,如《诗经•秦风•黄鸟》。汉代以后挽词更多,如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哀秦二世赋》、曹植《金瓠哀辞》等。这些挽词内容都比较伤感,只有东晋陶渊明较为豁达,其《拟挽歌词》《自祭文》显示出对死亡的淡然处之的态度。 挽词的这些格调对后来的挽联有直接影响,但挽词怎样演化成挽联的,尚无确载。据推测,当是古挽词中间或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如李廌祭苏轼文中的“皇天后土,实表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复收自古英灵之气”(见吕本中《紫微诗话》)之类,人们把它摘下来挂在帷幕之中,逐渐便自成一体。又如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死,王安石所致挽词中有两句:“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临川集》三五《忠献韩公挽词》之二)这两句就曾被人作为一副独立的挽联来对待。“木稼”,木甲,即树上所结冰壳,形似武士甲胄。宝庆三年(1040年),韩琦与范仲淹同御西夏,兵威远震。边人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后王安石为相变法,韩琦多次上疏反对,王安石也畏他三分。此语意在言其刚正。 挽联最突出的特点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其内容之充实,感情之深沉,文辞之恳切,诗韵之浓郁,都在其他类型的对联之上。 挽联多用哀悼和颂扬的文字以表现悲恸的意境。如“千古”、“长存”、“仙逝”“招魂”、不朽”、“永决”、“挥泪”、“含悲”、“涕泪”等。挽联可分一般挽联、名人挽联、自挽联等类。 一般挽联指社会上的通用挽联和在特定对象范围内的通用挽联,如“音容宛在,浩气长存”、“落花春已去,残月夜难圆”、“桃花流水杏然去,明月清风何处游”、“风凄暝色愁杨柳,月吊宵声哭杜鹃”、“淑德标彤史,芳踪依白云”(挽女)、“屋内女儿嗟父逝,门前吊客履霜来”(挽父)、“碧水青山谁作主,落花啼鸟总伤情”(挽夫)。 名人挽联多是名人挽名人,联风独铸,情发肺腑,声成绝唱,如“三十年戎幕同胞,六载别离成永决;五千里云天在望,一腔热血为招魂”(叶剑英挽叶挺)。 自挽联是人在死之前为自己撰写的挽联,为自己一生作个自我总结和评价或对死后某些事作出交代,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从似蠢鱼”(清代纪的自挽联)。
胜迹联
题写镌刻于名山胜水形胜之地或历史遗迹的对联,有山水园林联、陵墓祠庙联、宫院寺观联等类。如孔庙联“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古人所谓“胜迹”,指名山大川中的建筑物,同“庙祀”和“廨宇”是分开的。当时这样分开,是有必要的。因为象扬州府衙同泰山壶天阁与长沙贾傅祠,就毕竟有些不同。但是,古人给胜迹、庙祀和廨宇划的也只是一个大致的界线,在具体归类时就常常有些不清楚。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就把西湖金沙港的关庙归入庙祀,而将西湖跨虹桥之花神庙归入胜迹;将杭州府院归入胜迹,又将惠州郡署归入廨宇。这种情形看来也在所难免。而今,政府办公的地方已不贴对联(某些节日或喜庆口除外),过去的署衙之类保留至今而未被改造或者占用的,已作文物保护名人的纪念祠和名胜地区的古建筑,也通通被视为古迹。胜迹、庙祀和廨宇三者完全合而为一通称名胜古迹了。这些地方的对联,当然也可通称胜迹联。 这些对联大都是名人所撰,旨深意远,如诗如画,无论内容、形式和书法都可谓臻于完美。同时,它们往往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或厚重的人文环境中,与环境的交融使它们成为环境中的文化符号。因此,它们是对联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类,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胜迹联可分为山水园林联、陵墓祠庙联、宫院寺观联等类。 山水园林联是指题写于名山峰峦、岩洞、关隘,胜水之江、海、湖、河、岛屿、泉瀑、潭池、滩矶、桥堡、岩、塔,园林中之亭、台、楼、榭等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如“一日无心出,群山不敢高”(泰山玉皇顶联)、“翠色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嵩山绝顶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围青”(三潭印月联)、“楼高但任鸟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豫园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陶然亭联)、“暮霭朝岚常自写,侧溪横岭尽来参”(颐和园排云殿西排楼联)。 陵墓祠庙联是过去专为一些历史人物或神灵修建的祠堂、庙宇、陵墓、塑像等题写的楹联,如“德牟天地,道贯古今”(孔子庙联)、“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春秋”(韩愈祠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联)、“飞在天,见在田,大泽鳞鳞钦雨润;左为江,右为湖,新宫翼翼想云从”(龙王庙联)。 宫院寺观联是题于胜迹宫院及寺宇、禅堂佛门之地的楹联,如“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故宫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乾清宫联)、“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甘露寺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这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潭柘寺题弥勒佛联)。
行业联
专门张贴于各行各业的门庭、店堂、企事业单位的大门上的对联。如“经营不让陶朱富,贸易长存管鲍风”。 行业联为对联家族中的一大分支,是中国文化与手工业、商业及近代工业相结合的产物。宋文莹《玉壶清话》载,后唐时进士范质的朋友开一扇子店,范质为该店题一联:“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一副工切的行业联,配以风格高雅的书法,再与格局讲究、装饰堂皇的牌匾珠联璧合,以它美的形式、美的意境、美的内涵招徕八方顾客。如今商业繁盛,行业联也大踏步地走进经济生活,直接为经济服务,为商业呐喊。因此,行业对联具有以下特点: (1)开明宗义,阐明经营目的,如“经营不让陶朱富,贸易长存管鲍风”、“生意兴隆,从兴隆中找生意;财源茂盛,自茂盛里觅财源”。 (2)介绍行业性质、经营特色、商品质量,指导消费,如酒家联“店好千家颂,坛开十里香”、“酿之太和,醇醇有味;酒以言德,郁郁生香”。 (3)追溯历史,提高商家、产品知名度,如“羲之五字增声价,诸葛三军仗指挥”。这是一家扇店的对联,仅仅七字联,竟把扇子与两个时代两位名人的两桩轶闻自然有机地糅集在一起,其容量是很丰富的。 (4)弘扬职业道德,体现经营作风服务态度,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诊所联)、“但求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药店联)。 (5)工巧奇妙,心裁别出的行业联引人入胜,如“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澡堂联》、“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联)。 (6)富有哲理性的行业联,耐人寻味,警策醒人,如“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材”(竹器店联、“权衡凭正直,轻重在公平”(秤店联)。 行业联与春联有相同之处:一般来说,各行各业都使用春联。如所撰写的春联是专业联而不是通用联,则春联中就包含了行业的标志,二者是合而为一的。但行业联和春联也有区别:行业联突出的是行业的性质和作用,春联突出的是“迎春”和“吉祥”;行业联不像春联只在春节才有,而是常年适用;行业联的艺术性较之春联更为讲究。
交际联
在社会交际和联谊中为了表示敬仰、赞颂、祝贺、勉励、怀念等宗旨而题赠的对联。如“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交际联也称题赠联,主要应用于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等知识阶层,与赠言、赠诗一样,表达思想,增进情谊。这种对联多作为一种珍贵礼物、艺术品或友谊的象征,常被当事人辑存或收藏,如“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李啸村赠郑板桥)、“深山隐高士,盛世期新民”(刘少奇赠名医盛多贤)、“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孙中山赠黄兴)、“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赠蒋经国)、“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周恩来赠王朴)。 交际联的实物基本上保存在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处,具有珍贵的文学、书法、史料价值。
居室联
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房、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一种对联。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居室联也称堂联或装饰联,是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房、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一种对联。其内容往往体现着家庭和主人的情操、理想、人格和志趣,多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勉励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都较高。居室联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在坦率中见蕴含,在平淡中见波澜,不加雕琢而文辞颇佳,不求险奇而韵味尤美,旨意深宏,文辞典雅,奇逸淡远,联幅较短小,以五字联、七字联居多,如“松风煮茗,竹雨谈诗”、“文章千古事,花月一帘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书从起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最得意二月杏花八月桂;莫放心三更灯火五更鸡”。 古人的“居室”与今日的“胜迹”有一定相似之处,但这两种楹联仍有明显区别。总体而言,“居室”是一种内部的环境,居室联也并非为外人所作;“胜迹”则较为开放,往往是宏伟的建筑群,胜迹联所表达的情怀也更为宏大。例如,故宫太和殿楹联“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浓墨重彩地抒写了统治者的宏图大志,为典型的胜迹联;而故宫御花园降雪轩虽然在现代来看也可视作“胜迹”,但其明间楹联“东壁焕图书,琳琅满目;西清瞻典册,经纬从心”抒发的是皇帝的个人乐趣,将其归类为“居室联”似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