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首页 > 往见今识 > 起源

价值

楹联是集古典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一体的传统文化瑰宝,具有欣赏、教育等多层次的价值。然而,过去的研究多纯以文学的视角进行欣赏,或将文学、书法等割裂开进行论述,尽管不乏见地,但这种割裂的方式往往只能使读者领略楹联魅力之一隅,更无法全面发掘楹联对于胜迹之人文意蕴的重要价值。因此,本项目力求将楹联实物的情况展现出来,并将其还原到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去,使楹联的价值得到充分欣赏,使文本与地方文化水乳交融。

本栏将循着楹联作品的完成过程带大家初步探索其艺术价值,即由文本层次(文学作品)到实物层次(书法、雕刻作品)再到环境层次(地方文化符号)。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大家可以想象:

(1)任何楹联,其最初形态必定是文学(纯文本)形式,因为创作者一定是胸有成竹,形成楹联的文本定稿,才可进行书写或雕刻。流传至今的楹联,其实物可以不存,但文本必然流传。

(2)下一步便是实物的形成,即书写、雕刻等制作过程。由此,楹联便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更蕴含了书法艺术、(纸张或刻版)材料等信息和价值。

3)最后则是与环境的交融,这里的“环境”可以指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更可以理解为楹联所参与形成的“文化环境”。四周环境为楹联的文本和实物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楹联的文本和实物也成为环境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文本、实物与环境的交融是为楹联赋予价值和意义的点睛之笔,在这个过程中,楹联与地方文化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并成为其中的文化符号。

文本

在《起源》一栏中,我们充分论述了作为文学作品的楹联的发展历程,其艺术特征与价值在此过程中自然显现。比如,其发源于对偶句式,而对偶句式正是从各种“雅文学”中孕育而来的,《诗经》、《楚辞》、汉赋、骈文、格律诗等等都提供了对偶句式的丰富实践,楹联的文学性也正是建立在这些“雅文学”的基础上的。“雅文学”能表达的主旨、描写的内容、运用的技巧,楹联同样可以展现,如余维翰《福石山庄联话序》所言:“联语者,诗赋文辞之绪余,文人之结习,未忘其尽心力于于斯道者。”

当然,楹联自有其特殊的性质:在其他文学体裁中,对偶句式只是其中一部分,它的传情达意受到上下文语境的限制;而在楹联中,对偶句就是其全部,它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发挥其艺术魅力,不仅不受其他限制,还必须尽可能浓缩、精炼,此外还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字技巧,因而具有典雅含蓄的表意效果和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

因此,楹联是一种既包含“雅文学”魅力,又具有自身的独立和“俗文学”特性,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特点

对联表达上的诗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形式
  • 语言
  • 表达
  • 风格

其一,形式整齐对仗。形式上的整齐是诗歌的一个特点,诗歌的这一特点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行与行之间字数相等或大体相等,节与节之间行数相等或大体相等,每行诗的音步数量也相同或大致相同等。正是因为对偶句的语言模式能形成一个自立自足的意义空间,所以在唐代,几乎所有因大胆革新句法而脍炙人口的诗句,皆为对仗的联句。又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使得对偶句能够从诗文中独立出来,形成对联这种话语模式。由此观之,对联对称表达这个根本特点,正是诗性表达特点的反映。反过来说,没有字数上的绝对相等,没有因此而引起的整齐对仗,也就没有所谓的对联存在。整齐对仗是对联之魂。

文字巧对

其次,对联是一种语言民俗,是一种民间语言现象,其文体特征受到了民俗文化的显著影响,这使其显著地区别于传统的“雅文学”。

各类楹联因其不同的实际用途和情境而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这在《种类》一文中有详细的解释,读者朋友可以参考,本文在此举文字游戏之例。

文字游戏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这曾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技巧,在“雅文学”中运用甚少,但它却能在包容的楹联之中大放异彩。它是利用语言文字的一些特点来进行的游戏,种类很多,主要有拆字组字、猜字谜、猜成语谜、巧填成语、巧填歇后语、巧读回文诗、巧对、趣对、顶真成语熟语、成语藏头去尾等。巧对以诗、词、曲等文学体裁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充分展示出汉字汉语所特有的魁力和风采,给人以无穷的妙趣、回味和愉悦。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不胜枚举,篇幅所限,本文不再收录。

总之, 巧对是最谐趣、最美妙的对联之一,它拓展了对偶联句的表现方式,为楹联的文学性注入了全息的活力。

实物

落实到实物的层次,楹联便在文学之外多了鉴赏的层次——书法和材质(包括在纸、石、木等各种材料)。

首先是书法。书法是一套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其艺术价值可从笔法、结字、章法等多层次来解析。若对书法艺术之本体进行解析,则必将连篇累牍,偏离本栏目之主旨,故在此介绍书法与楹联的复合式艺术——联墨。

联墨,就是联语和书法珠联璧合的产物。联语借书法的笔韵墨趣,更显汉字多姿多彩的形体美;书法因联语的字词工丽,音韵和谐,愈含耐人品味的诗意美。对联和书法互为载体,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常,我们写联有三种基本形式,但近年来,又有一种中堂式的写法,合起来有四种形式。下面逐一进行简要介绍。

石刻类

将整张宣纸竖式对折,用常联或琴联或龙门对形式来书写,但不用裁开。上下联正文相隔也不宜太远,一般以一个正文字号大小间距为宜。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展示等。

当然联墨还有更多的形式,诸如回环式,即将一副联写成一个封闭的回环,特别是回文联以这样的书写形式,更能增加趣味。还有以普通书法作品一样进行书写,当然这样的形式就不是联墨形式。

然后是材质。众所周知,楹联的运用范围颇为广泛,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古宅深巷随处可见。因楹联悬挂用途与位置的不同,楹联书写的材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木、竹、石、纸、绢等都可以作为书写楹联的材质。甚至为了将楹联书写在特殊的材质上,还需要通过铜铸、瓷烧、镶嵌等特殊的方式进行辅助。可以说,在楹联书法的书写中,始终伴随着书写材质的运用。汉代赵岐在《三辅决录》中说:“韦诞因奏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书写材质就是古人书论中所强调的“器”。“器”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楹联书法的效果,而楹联的书写者与镌刻者同样作用于楹联书法的艺术性。

楹联材质的多样性与书法的风格、用途有着联系。常见的楹联材质以木、竹、石为主,也有铜铸、瓷烧、镶嵌等特殊工艺。撰写楹联的人通常是书法家,而镌刻者往往是专门的匠人。从对书法家作品的还原度而言,刻手所表现出来的书风往往与书手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过,书刻的不同理解导致楹联的刊刻也难免失真。失真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学者的取法。撰写者与书写者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明清时代撰写者大多也是书写者,这也表明书法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与融合。下面举两种材质的楹联。

龙门对

龙门对将整张宣纸竖式对折,用常联或琴联或龙门对形式来书写,但不用裁开。上下联正文相隔也不宜太远,一般以一个正文字号大小间距为宜。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展示等。

当然联墨还有更多的形式,诸如回环式,即将一副联写成一个封闭的回环,特别是回文联以这样的书写形式,更能增加趣味。还有以普通书法作品一样进行书写,当然这样的形式就不是联墨形式。

然后是材质。众所周知,楹联的运用范围颇为广泛,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古宅深巷随处可见。因楹联悬挂用途与位置的不同,楹联书写的材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木、竹、石、纸、绢等都可以作为书写楹联的材质。甚至为了将楹联书写在特殊的材质上,还需要通过铜铸、瓷烧、镶嵌等特殊的方式进行辅助。可以说,在楹联书法的书写中,始终伴随着书写材质的运用。汉代赵岐在《三辅决录》中说:“韦诞因奏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书写材质就是古人书论中所强调的“器”。“器”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楹联书法的效果,而楹联的书写者与镌刻者同样作用于楹联书法的艺术性。

楹联材质的多样性与书法的风格、用途有着联系。常见的楹联材质以木、竹、石为主,也有铜铸、瓷烧、镶嵌等特殊工艺。撰写楹联的人通常是书法家,而镌刻者往往是专门的匠人。从对书法家作品的还原度而言,刻手所表现出来的书风往往与书手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过,书刻的不同理解导致楹联的刊刻也难免失真。失真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学者的取法。撰写者与书写者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明清时代撰写者大多也是书写者,这也表明书法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与融合。下面举两种材质的楹联。

琴联

琴联将整张宣纸竖式对折,用常联或琴联或龙门对形式来书写,但不用裁开。上下联正文相隔也不宜太远,一般以一个正文字号大小间距为宜。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展示等。

当然联墨还有更多的形式,诸如回环式,即将一副联写成一个封闭的回环,特别是回文联以这样的书写形式,更能增加趣味。还有以普通书法作品一样进行书写,当然这样的形式就不是联墨形式。

然后是材质。众所周知,楹联的运用范围颇为广泛,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古宅深巷随处可见。因楹联悬挂用途与位置的不同,楹联书写的材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木、竹、石、纸、绢等都可以作为书写楹联的材质。甚至为了将楹联书写在特殊的材质上,还需要通过铜铸、瓷烧、镶嵌等特殊的方式进行辅助。可以说,在楹联书法的书写中,始终伴随着书写材质的运用。汉代赵岐在《三辅决录》中说:“韦诞因奏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书写材质就是古人书论中所强调的“器”。“器”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楹联书法的效果,而楹联的书写者与镌刻者同样作用于楹联书法的艺术性。

楹联材质的多样性与书法的风格、用途有着联系。常见的楹联材质以木、竹、石为主,也有铜铸、瓷烧、镶嵌等特殊工艺。撰写楹联的人通常是书法家,而镌刻者往往是专门的匠人。从对书法家作品的还原度而言,刻手所表现出来的书风往往与书手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过,书刻的不同理解导致楹联的刊刻也难免失真。失真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学者的取法。撰写者与书写者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明清时代撰写者大多也是书写者,这也表明书法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与融合。下面举两种材质的楹联。

中堂式

中堂式将整张宣纸竖式对折,用常联或琴联或龙门对形式来书写,但不用裁开。上下联正文相隔也不宜太远,一般以一个正文字号大小间距为宜。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展示等。

当然联墨还有更多的形式,诸如回环式,即将一副联写成一个封闭的回环,特别是回文联以这样的书写形式,更能增加趣味。还有以普通书法作品一样进行书写,当然这样的形式就不是联墨形式。

然后是材质。众所周知,楹联的运用范围颇为广泛,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古宅深巷随处可见。因楹联悬挂用途与位置的不同,楹联书写的材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木、竹、石、纸、绢等都可以作为书写楹联的材质。甚至为了将楹联书写在特殊的材质上,还需要通过铜铸、瓷烧、镶嵌等特殊的方式进行辅助。可以说,在楹联书法的书写中,始终伴随着书写材质的运用。汉代赵岐在《三辅决录》中说:“韦诞因奏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书写材质就是古人书论中所强调的“器”。“器”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楹联书法的效果,而楹联的书写者与镌刻者同样作用于楹联书法的艺术性。

楹联材质的多样性与书法的风格、用途有着联系。常见的楹联材质以木、竹、石为主,也有铜铸、瓷烧、镶嵌等特殊工艺。撰写楹联的人通常是书法家,而镌刻者往往是专门的匠人。从对书法家作品的还原度而言,刻手所表现出来的书风往往与书手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过,书刻的不同理解导致楹联的刊刻也难免失真。失真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学者的取法。撰写者与书写者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明清时代撰写者大多也是书写者,这也表明书法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与融合。下面举两种材质的楹联。

环境

楹联艺术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等融为一体,给人以美感。分布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的名胜楹联、匾额题刻等是最常见也是极富导游意味的点景艺术,它们辅以风格各异的书法,点缀在奇山秀水、楼阁亭台之间,或状写眼前景,或抒发心底情,或探求‘画外’境,或谈古论今,具有点化、美化和深化景点之功效,不但增添了游览地的诗情画意,且具有导游功用,可供游人驻足记诵吟赏,领略胜地之美,启迪游人遐思。由此观之,楹联文本和实物中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楹联书法本身,它与自然相符相应,最终与四周环境乃至与自然、与历史融为一体。

以建筑中的楹联为例,楹联营造的空间构成,在整体上十分注重秩序化。具体地说,这种秩序空间在形式上就是有主从、有层次、有虚实,从而统一协调某一个空间单位以及整个建筑院落。如殿、堂为宫廷和民居建筑的主体,其空间附属的楹联营造强化的就是这个主体,尺度大的楹联、中堂书法作品,书体以端庄为主,连同其装裱工艺,其对称形式与成对的平行线容易形成主体统一,让人一看便知其空间的重要性。而侧屋厢房的楹联就相对随意些,尺幅小、形式灵巧的、书体多样。这样,不同的空间单位就有了主从关系,表现出一种秩序。对于同一空间单位来说,其楹联也同样注重主次,如明清建筑中主轴线上的厅堂,其正面的主墙上可悬置楹联、诗句或条屏等,且书体以优雅清爽为上,可谓着力刻画细部,能反衬整体的效果。而侧墙上则悬挂形式稍变的条幅、扇面等,在装潢上也不必一味的纸裱、绫裱,也有竹刻、木框等,书体也有所变化,这样有一种层次的秩序感。

就一座规模较大建筑的整体空间而言,人不可能一眼看到全部,只是在行进其中,从一个空间走入另一个空间才能形成整体印象,因此,楹联又注重整体的序列性。比如主轴线上的空间往往是对称形式,其楹联给人以庄严、肃穆、率直的感受;而主轴线两侧的建筑上的楹联其书法则给人以轻松、活泼和富有情趣的感受。总体上像音乐的协奏曲,有前奏、引子、过渡、高潮、回味、尾声组成。“前奏”是楹联秩序空间的起始阶段,是序列的开端,好比建筑门楼上的砖雕楹联;“引子”是过渡阶段,它是高潮阶段的前奏,在序列中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给人以引导、启示、酝酿和期待,好比影壁或庭院门廊上的楹联;“高潮”便是殿堂上的楹联,它是全序列的中心,是精华和目的所在,能激发观者的情绪达到顶峰。而室外开放式的大空间中的亭、台、楼、阁上的楹联及题刻就是由高潮恢复到平静,有余音缭绕之意境,令人追思和“回味”,至于“尾声”,那就是门楼内侧的楹联了,是人们回首观瞻的视线所在。

除了空间秩序,楹联的书法艺术同样为环境的塑造增光添彩。楹联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每种字体又有各类不同的风格和书体,在发展过程中字体、书体和风格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审美特征,并在明清建筑中有大致的空间范围相适应,以营造某种如庄重、优雅的空间氛围而为人们所感知,这就是字体、书体和风格所营造的的知觉空间,它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与对象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般来讲,篆书线条匀称、平直,富有蜿蜒变化而具有图形的痕迹,有强烈的装饰性;隶书用笔飘逸,古意盎然,有稳重朴实之感;楷书笔画转折分明,端庄大方,常用于实用性较强的建筑楹联;行书线条流畅,活泼多姿,多用于轻松愉快的建筑空间;草书笔走龙蛇,纵横交错,近于抽象,不易为大众所识,但能构成文化艺术气息浓郁的知觉空间。

总体上讲,篆、隶、楷三体笔画无连带、结构端正,故可统称为“正体”。正体书法比较适合于宫殿、衙署、寺庙、祠堂、牌坊等礼制建筑,能营造一种庄严、肃穆、正大的间空;而行、 草二体笔画流动、牵丝萦回,结构亦多斜侧,动势强,连同草篆和草隶故统称为“草体”,草体书法比较适合于斋馆、亭榭、走廊、庭院以及山水间的楼阁等建筑,能构成一种轻松、和谐、自由的空间。

至于民宅中厅堂的楹联当以正体为主,来创造中正的空间,其侧墙上则可适当悬挂草体书法以增加灵动感,突出民间的率意特点。由于书作者个性、修养及追求的不同,每种字体又会因创作而产生不同的风格,或雄浑壮美,或流畅优美,这也会影响到空间构成的效果。如颜体楷书可增浑朴壮美,赵体行楷则优雅妩媚,魏碑摩崖可增雄强劲励,而玉筋篆则秀雅清峻。正所谓“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因此,楹联艺术中丰富多彩的字体、书体、 流派和风格各显其美,选用得当,就会有助于建筑空间构成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