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抗战群英 万古流芳
在14年抗战中,京津冀英雄儿女在民族危急关头前仆后继、奋不顾身、浴血奋战、英勇抵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他们以身许国的壮举、义无反顾的抉择、造福民族的深情,感天动地、荡气回肠。他们的英雄业绩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万古长青。

张自忠 (1891—1940)
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在襄阳牺牲
张自忠的荣哀状

北平电车公司关于为张自忠将军举行公祭的通知

朱德、彭德怀为张自忠题字

董必武为张自忠题字

张自忠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冯玉祥为张自忠题字“万古不朽”
1948年初,在北平张自忠将军故居创办的北平市私立自忠小学校

佟麟阁 (1892—1937)
第29军副军长。1937年在南苑牺牲

佟麟阁将军送灵车队

佟麟阁将军抗战殉国九周年公祭征文

海淀区香山脚下的佟麟阁将军墓

佟麟阁将军革命烈士证书

赵登禹 (1891—1940)
第29军第132师师长。1937年在南苑牺牲

赵登禹的荣哀状

赵登禹将军抗战殉国九周年公祭征文

李宗仁、冯玉祥等为佟麟阁将军抗战殉职九周年公祭征文启
卢沟桥乡西道口的赵登禹将军墓

1946年9月7日、10月4日,北平市政府关于更改路名的函

1946年11月16日,北平市临时参议会关于将铁狮子胡同改称为张自忠路、北沟沿胡同改称为佟麟阁路、南沟沿胡同改称为赵登禹路的函
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三条特殊道路的命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对英烈的缅怀和景仰,例如颁发“荣哀状”、举办追悼大会、举办征文活动等。北平市政府作出了将三条胡同名分别改为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的决定,以永久纪念三位抗日将领。而在这三条道路命名过程中,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冠全名纪念三位将军
1946年8月,北平市政府收到北平市临时参议会会长谷钟秀、副会长许惠东关于以先烈命名街道的第一封联名信,“府交147,谷钟秀、许惠东函请改南沟沿为赵登禹街、北沟沿为佟麟阁街、铁狮子胡同为张自忠街”。8月28日由工务局承办拟稿、9月7日用市长熊斌的名义发出给谷钟秀、许惠东复函,对二人提出的“将街道改名,表彰忠烈,作永久纪念”的建议,表示赞同,并交工务局、警察局办理。
10月4日,市长办公室函中对9月7日熊斌函件中“仅用名而遗姓”来对道路冠名的决定提出了异议,认为“宜冠其姓,俾垂久远”。因此,三条道路的冠名确定使用三位将军的全名。
10月22日,行政院例会决定调熊斌另有任用,任命何思源为北平市市长。何思源于11月1日到任。11月16日,市临时参议会通过决议:“查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三位将军为国成仁,钟勇可钦。拟将本市铁狮子胡同改称张自忠路,北沟沿改称佟麟阁路、南沟沿改称赵登禹路,以资纪念。”1947年3月13日,市长何思源签发政府公报,先更换各主要路口路牌,户口、门牌等暂无妨碍的限于时间物力,暂缓更换。于是以三位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街道伫立在北京街头。
二、佟麟阁路、赵登禹路谁在南、谁在北?
佟麟阁路、赵登禹路谁在南、谁在北?在关于道路命名的历次往来函件和参议会决议以及北平市政府的文件中各有不同。
在1947年3月13日市长何思源签发、4月1日印发的北平市政府公报“北平市政府府民户字第59号训令”中显示“……奉准将北沟沿改为赵登禹路,南沟沿改为佟麟阁路,铁狮子胡同改为张自忠路……”而在1947年6月北平市工务局的档案中民政局与工务局的往来函件中有标题显示,民政局提出“为佟麟阁路及赵登禹与路两巷口牌按钉错误,请查照改钉"。由于只有标题而没有内容,无法确认路牌按钉错误是怎样的错误以及错误原因。
而佟麟阁路在南、赵登禹路在北作为既成事实,几十年来就—直保留下来。




白乙化 (1891—1940)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0团团长,1941年在密云牺牲

战友们凭吊民族英雄白乙化

白乙化用过的手枪

密云县白乙化烈士陵园

黄骅 (1911—1943)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115师教导第六旅副旅长。1943年在河北省新海县被叛徒杀害

邓玉芬 (1891—1970)
北京市密云县人。在抗日战争中她的六位亲人壮烈牺牲。她被誉为“当代的佘太君”

《北京女杰》中收录了邓玉芬的事迹

戎冠秀 (1896—1989)
河北省平山县人。抗日战争中,她带头送子上前线,照顾伤员,积极支前,被誉为“子弟兵母亲”

晋察冀新华书店印制发行的《劳动英雄戎冠秀》

戎冠秀(右一)与蔡畅(左二)、廖梦醒(右二)、黄继光烈士母亲(左一)在一起

1978年,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戎冠秀与邓颖超重逢

马本斋 (1903—1944),回族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1944年在山东莘县病逝

原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烈士传略

马本斋烈士安葬大会

《晋冀鲁豫军区烈士英名录》

《群英小传》(1942年)

《民族气节故事集》(1943年)

《英雄传》(1945年)

抗战军人荣誉证

谢振平 (1891—1940)
北平市政府卫生局局长。卢沟桥事变后因照顾29军伤员,未向日军屈服,被日本宪兵逮捕后秘密杀害

1947年4月19日,北平市政府社会局为谢振平请入忠烈祠配飨一案请照烈士事迹表式填送致卫生局公函

北平市抗战军民忠义事迹审查委员会颁给谢振平“克效忠贞”匾额一方的函及谢振平之子谢培英领匾的收条
抗战中英勇殉国的卫生局长——谢振平
2015年6月24日,北京市民政部门办理的有关申报谢振平为革命烈士的审批表获得通过。谢振平的后代在给北京市档案局的感谢信中说:“请接受我们——谢振平烈士的后辈真诚的感谢和敬意。祖父谢振平的申烈已获得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正式追认为烈士,此中北京市档案馆的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敌人罪行调查表》中,谢振平的儿子谢培英这样陈述道:“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夜,日本宪兵队在北新桥大头条二号将民父谢振平非法捕去,时民父正奉命照顾东四六条卫戍医院在卢沟桥作战受伤官兵八百余人。捕去后拘于煤渣胡同宪兵队,每日非刑拷打,追逼口供,气绝而复苏者不计若干次,终致内脏受损而咯血,全身皮肉臃肿溃烂,而残虐之敌非但不予治疗,反日给些许干腐食物果腹,卒因苦病交迫,卧病不起。直至十月中旬,竟于病中被暴敌杀害并掩尸灭迹。”
经过北京市档案馆研究人员多年的不懈的努力,在馆藏档案中又找到了有关谢振平的一些史料。后来,经过辗转反侧,终于与谢振平的孙子、孙女取得了联系。遗撼的是,谢振平的独子谢培英,已于2006年辞世。
从谢振平的履历表中还原了他一生所走过的历程:谢振平,生于1892年,河北省束鹿县百福村人。早年就读于北平陆军军医学校,毕业时被冯玉祥将军选入军旅做军医工作。1922年任陆军第七混成旅步兵第二团上尉军医长;1925年任察哈尔督统署军医课上校课长兼陆军医院院长;1927年任第二集团军第四路总指挥部少将军医处处长;1928年兼任陕西省省立医院院长及省立平民医院院长;1931年任陆军第二十九军军医处处长兼察哈尔平民医院院长;1932年兼任长城战役(抗日)兵站医院院长;1935年任北平特别市卫生局局长至1937年“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前夕,谢振平组织卫生局所属人员熟悉城内道路,并联系各大医院准备各种急救措施,将卫生局所辖各清洁队组成“钩镰枪队”,演习—旦巷战发生后如何对伤员进行营救工作。
“七七”抗战爆发以后,谢振平急忙动员属下力量,准备救助伤员。由于事先准备充足,伤员被迅速分配给市内的各家医院。7月底,他又接到“急谕”,让他留在北平,照顾城中东四牌楼六条胡同卫戍医院内抗战期间作战受伤官兵八百余人。接到命令后他立即赶往医院,准备在这些伤员得有妥善救护、安置后再行南下随军工作。
1937年8月14日晚上,谢振平在北平北新桥大头条寓所召集二十九军教育处处长徐航菊、军部的俞之喆等人商议善后事宜。晚10点左右,在寓所看门的亲戚进来告诉谢振平:有一个警察敲门,要见谢振平,这名警察的后面还隐约可以看见跟着不少人。大家顿时觉得不妙,建议紧急从后院逃走。谢振平说:“—起走很难逃脱,既然他们找我,不如大家从后院走,我去前面应付他们一阵子。”结果谢振平前去开门,与警察说了几句话,即被后面的日本特务逮捕。等日本特务进入屋内,其他与谢振平—起开会的人员已成功地从后院翻墙逃走。
谢振平被抓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谢振平的妻子和子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边躲避日方的迫害,—边托人打探音讯。
直到1946年,通过与谢振平同牢房人的举报以及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才确认了谢振平被押赴台基厂日本宪兵队,后移禁煤渣胡同,在日本宪兵队里惨遭非人的虐待。大致在1937年10月20日,日本宪兵将他杀害,殉难时年仅45岁。
现在,当年二十九军将士血战卢沟桥的故事已广为流传。但还应该记住有—个为救助八百多名受伤的二十九军抗战将士而坚守岗位,最后被日军逮捕并杀害的北平市卫生局局长谢振平。

1946年,北平市政府卫生局呈报的谢振平烈士事迹表

1947年3月8日,北平市政府民政局为举行谢振平入祀典礼给卫生局的函

诺尔曼•白求恩 (1890—1939)
加拿大共产党员,加美援华医疗队医生。1939年,因手术时被细菌感染,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中共中央悼念白求恩的悼文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墓

柯棣华 (1910—1942)
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1942年,因病在河北唐县逝世

柯棣华在根据地

法国医生贝熙业向根据地运送药品等物资,掩护爱国学生、共产党员、国际人士奔赴根据地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萧克将军题写的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手稿(节选)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