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
北京童谣起源于老北京,取材于生活,内容涉及到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丰富,琳琅满目。
从表现形式上,童谣可以划分为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十类,如“谁跟我玩儿,打火镰儿。火镰花儿,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边坐个哥哥……”(引用资源:童谣《谁跟我玩儿》)是典型的顶针格童谣;“狼抱柴,狗烧火,兔子上炕捻饽饽。你一个,我一个,花猫呐?上树了。树呐?锹刨了。锹呐?换枣吃了。枣核儿呐?水冲跑了……”(引用资源:童谣《胡萝卜尖儿》)是问答歌童谣。
从童谣内容上,则有更为丰富的种类。北京童谣有相当一部分体现的是老北京民俗风情,如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引用资源:童谣《腊八粥》)描述了腊八节前后的风俗习惯;还有一类童谣内含讽喻,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时,孩子们在抽陀螺时爱唱这么两句:“抽汉奸(即陀螺),抽汉奸,杂和面儿卖一千。”,即是穷苦百姓借孩童之口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更有一种常见的,即用孩童非常熟悉的人或物作引子,采取了大量的夸张搞笑手法唱出,如“南北大街东西走,十字街头人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倒让砖头咬了手,有个老头才十九,喝着藕来就着酒,从小没见过这宗事,三轮拉着火车走” (引用资源:童谣《颠倒歌》),听来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静水流深
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