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宝
北京童谣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是我国民族遗产中的文化瑰宝之一。北京童谣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尤其在儿童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因此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而其中所蕴含的民俗生活、民族文化,也在传唱的过程中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输出,北京童谣也就成为一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北京童谣的特征之一是节奏感强,且有一定的韵律。因为童谣的对象是儿童,因此声韵活泼,句式自由,一般句式较短,以三字句多,喜用儿化音。如“小姑娘,作一梦,梦见婆婆来下定,真金条,裹金条。扎花儿裙子,绣花儿袄。”(引用资源:童谣《小姑娘》)由于形式简单,形象生动,童谣不但可以用口唱,还可以边唱边游戏,从而在寓教于乐中起到训练儿童的口才,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的效果。
在表现形式上,北京童谣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北京童谣有十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此外,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压韵,包括双句压韵、句句压韵、每两句一压韵等压韵方法。
在表达内容上,北京童谣是通过各种儿歌,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北京童谣中歌唱的,有的是最稀松平常的市井生活,或老百姓间的人际交往,但往往会加入搞怪夸张的幽默元素以提升趣味性,如“张大嫂,李大嫂。上南院,摘豆角。一个豆角没炸摘了,肚儿疼,往家跑,养活一个黑妞妞,爹也愁,妈也愁,黑妞妞起来拜三拜,爹别愁,吗别愁,黑妞妞提筐,去挖黑心菜,逢见黑小儿放黑牛。黑鞭捍儿黑穗头。”(引用资源:童谣《张大嫂);有的是反映岁时节日北京人民的生活习俗;更多的是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作为素材,对日常生活中美好给予颂扬,对丑恶给予鞭挞,直观强烈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
总而言之,北京童谣在表现形式上活泼有趣、音节和谐,能供人们日常娱乐消遣,但其表达的内容并非乏善可陈,而是以最质朴亲切的形象传达着老北京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对儿童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静水流深
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