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传唱

耳目一新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北京童谣是老北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明快的节奏、趣味的歌词、动听的旋律、夸张的动作给予无数北京儿童欢乐的童年时光。北京童谣之所以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还能反映出北京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人文风貌,传播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童谣所包含的文化教育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北京文化空间的建构

作为民间产物,北京童谣表现的重要内容是日常生活民俗所构筑的北京文化空间。北京童谣中多有关于老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和市井民风的描述,如《平则门》与《东直门》,这些童谣叙述并保留了老北京城的建筑和景物风貌,成为生动的历史见证。朗朗上口的北京童谣使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民俗永久地“封存”保留,完成了对老北京特有文化空间的诠释。通过童谣,今日人们得以“复原”老北京的地方文化空间,也为文化习俗的延续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节日习俗文化的传承

节日习俗是民间生活的浓缩,是民间文化和民间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传唱节日童谣,儿童能够洞悉一年四季的季节变迁,并逐渐体悟地方民俗文化传统。不仅如此,节日民俗中所体现的礼俗还具有文化传承意义。儿童在诵读、传唱节日民俗童谣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蕴含其中的礼仪文化的教诲。北京节日习俗和节日仪式的传承,使每个北京人尤其是儿童在其中受到民族文化基因和文化记忆的影响,最终完成对北京地域民族文化的体悟和接受。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北京是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城市,有不少北京童谣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 ,包含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内涵。北京童谣中提到的部分节日民俗,如煮白肉、吃腊八粥、逛庙会等,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既保持了汉族浓厚的伦理观念,又反映了少数民族崇尚自然的观念。少数民族民俗的广泛影响充分体现了北京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反映出北京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儿童通过传唱童谣受到了蕴含其中的民族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体悟到北京多民族文化的实际内涵,并感受北京文化包容性的精神特质。

儿童培育与教育

童谣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们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快乐的童年时光,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北京童谣往往歌词生动有趣、旋律和谐动听、韵律优美且富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孩子们喜欢听、喜欢唱。

同时,童谣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一些童谣的内容将教育意义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有助于孩子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思想品德,一些童谣的歌词中介绍了北京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孩子们了解地方风俗传统,一些童谣运用反讽、幽默等文学手法教给孩子一些道理,有助于帮助孩子心智成熟。

在共同唱童谣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学会与同伴们合作,收获珍贵的童年友谊。北京童谣往往是孩子们一起在胡同中玩耍时传唱的,孩子们边玩边唱,配合一些夸张的表演,且这种表演常常需要孩子们合作完成,孩子们在传唱童谣中能培养出深厚的情谊。

此外,北京童谣是北京人民口头文化的珍品,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变化发展,反映着北京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北京童谣文字浅显,哲理性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寄寓,它积淀了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北京童谣有时还可以作为舆论工具,特别是在非常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上传唱的童谣,或服务于生产变革,或服务于政治斗争,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经久不息的北京童谣往往具有和谐优美的旋律、生动多彩的歌词、丰富有趣的表演形式,具有浓重的民间文学的色彩,也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文学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我们今天仍然应该保护它、传承它,使北京童谣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毕海,陈晖.北京童谣的文化教育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15(06):24-30.

[2] 原宣武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北京西城区人民政府.2010-04-27[引用日期2013-01-09]


评分
转发

静水流深

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