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

源远流长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们大都很少学习、传唱北京童谣,北京童谣不仅已经开始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更糟糕的是,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对口头文学的逐渐重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政策方面的逐渐加重,北京童谣开始重新散发新的活力。2008年,北京童谣这种口头艺术形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到北京童谣的价值,北京童谣也开始以新的形式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

首先,北京童谣的各种书面文献整理从未停止,并且开始不断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编写了大量相关书籍文献(详情见表1),为北京童谣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努力,也为后人开展相关的口头文学研究提供了素材基础。            

题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份                            

《北京的歌谣》                            

薛汕                            

北京出版社                            

1958年                            

《北京民间儿歌选》                            

王文宝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0年                            

《中国歌谣集》                            

(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下达了808号文件)                            


1984年                            

《旧京歌谣》                            

赵晓阳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                            

董梦知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年                            

《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                            

北京市的民间文学工作者                            


2009年                            

《北京童谣》                            

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收集编写(在知名民俗学专家赵书和北京少儿图书馆的帮助下)                            



民间文学资料汇编                            

张凤和 等工作者搜集整理                            

不详                            

不详                            

《民间儿童娱乐》                            




PEKINESE RHYMES : FIRST COLLECTED AND EDITED WITH NOTES   AND TRANSLATION BY BARON GUIDO VITALE                            

Guido Amedeo baron Vitale(意)威达雷(卫太尔)男爵                            

北堂印书馆                            

1896年                            

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孺子歌图》)                            

何德兰(Headland, Isaac Taylor 1859-1942,美国人)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00                            

民谚与民谣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北京市朝阳文学学会                            

不详                            

不详,前沿和编后小记写于1994年                            

北京童谣200首全辑                            




民俗丛书134各省童谣集                            

朱天民                            

东方文化书局                            

不详                            

民俗丛书036北平歌谣集(歌谣实录)                            

雪如                            

东方文化书局                            

1971

表1 北京童谣的相关文献整理
           


           

其次,北京童谣的活态传承开始得到重视,童谣教育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重新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日常。如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将《北京童谣》作为课改实验年级的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逐渐形成了“学、编、说、传、唱、演、画、书、荐、用”的童谣教学“十字方针”,每周安排1课时,受到各方好评;再如藏在胡同里的一间小院儿——“仁人舍予”就是一个把孩子们汇聚起来听童谣、唱童谣、与童谣为伴、在童谣中成长的地方。


           

           

(在仁人舍予,老师、大学生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歌唱、表演北京童谣)


           

最后,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北京童谣的综合性保护与传承。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数字记忆理论的不断发展,衍生了北京童谣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与新理念,即数字记忆。2017 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平台”项目组正式启动北京童谣保护子项目,并且以数字记忆的理念与模式来指导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具体来说:第一步,数字化采集整理童谣。即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童谣采集,包括文献采集和声音采集。由于非遗难入典籍,因此只能通过定位传承人,才能对童谣资源进行采集。对此,项目组找到北京小曲儿专家来对濒危的童谣进行考订和重新传唱,并通过在幼儿园进行童谣教学,在代际间学习和传承中对不同时期的童谣进行记录和采集。在这个过程中,衍生效应是推动了北京童谣进校园的吟诵活动,有利于加深儿童对童谣文化的认知。第二步,数字化长期保存童谣。采用OAIS 模型,对采集到各种童谣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的著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数字文化资产最终得以进入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库中进行永久保存,确保其长期可读可用。第三步,数字化多维展示童谣。北京童谣必须通过宣传和展示,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接受,进而让童谣得以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传播和传承。这就需要在传统童谣的特色风味上,结合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创作技法创造出具有浓郁时代特色和现代创作技法的新展示方案。“北京记忆”项目组在童谣采集和保存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北京童谣的数字化多维展示,并将“娱教技术”引入到北京童谣的展示中,即在对北京童谣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素材,开发了富有现代气息、时代特征并充满童趣的面向儿童的童谣探宝游戏,边吟诵童谣边做游戏,既满足儿童对娱乐的心理渴求,玩出童真、童趣,又丰富了儿童的生活。通过童谣游戏化、童谣情景化、童谣角色化、童谣言语化、童谣生活化,最终实现北京童谣在儿童中的广泛传播和传承。

综上所述,虽然北京童谣曾经在历史中蒙尘和迷失,但是随着各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随着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不断发展成熟,北京童谣一定会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再次重放异彩,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评分
转发

静水流深

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