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
流传至今的秦汉至元朝的古代童谣,主要包括反映社会问题的儿歌和游戏歌两类。
反映社会问题的儿歌取材广泛,大到对统治者进行揭露、嘲讽,倾诉自己的苦难,小到反映旧社会家庭成员的矛盾。如《桓灵时童谣》尖厉讽刺了汉王朝选举制度的虚伪和腐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康,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龟(蛙)。”唐代《永淳中童谣》反映农民在沉重剥削下的贫苦生活:“新禾不入箱,新麦不入场,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 唐代以前,童谣一直被看作谶谣,被记录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解读政治上的变动和各种灾难事件的发生。宋代以后,风俗童谣、仪式童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记录童谣,并将其作为地方风俗、仪式活动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如这首表现的是婆媳关系“铁蚕豆,大把儿抓,娶了媳姐儿就不要妈,要妈就耍叉(指吵架),耍叉就分家。”
我国古代游戏的儿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游戏类为童谣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这首元代的童谣歌词和游戏方式都有记录,实属难得:“脚驴斑斑,脚踏南山。南山北斗,养活家狗。家狗磨面,三十弓箭。上马琵琶,下马琵琶。驴蹄马蹄,缩了一只。”
值得注意的是,被记录、流传下来的秦汉至元的童谣往往真假混杂,很难分辨,其“假”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为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伪造,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载的《献帝初京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范晔对此的解释是:“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即)破亡。”这显然是为附会东汉末董卓之乱精心构造的童谣。
另一种则本来是民间童谣,却在采录时被刻意附会上时事,歪曲为“妖诗”、“谶语”。如《新唐书·压行志》所载《安袜山未反时章谣》:“燕燕,飞上天,天上女儿铺白毡,毡上有千钱。”这首童谣讲述孩子看见燕子飞向空中,又看见更高的天上铺着有点点斑斑的白云,而联想到那是放有小铜钱的白毡。但是,仅因为安禄山反叛的第二年建国号为“燕”,这首童谣就被认为是安禄山反叛的“谶语”。
静水流深
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