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山露水
明代开始,学者开始摆脱“天命迷信”的观点来理解童谣,很少再附会它意,承认童谣是自儿童的生活产生,而后有一定的传播广度且代代相传,由此遗失作者和出处。明代吕坤编的《演小儿语》(数据库:中华经典古籍库)是我国第一部儿歌集,包括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儿歌46首。嘉靖戊午(1558)编者父亲吕得胜在该书的《序》中说:“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其乐。群相习,代相传,不知作者所自”。到清代,儿歌的收集和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对儿歌的思想和艺术的价值的认识也进了一步。
北京童谣的鼎盛时期正是在明清时期。其中,宣武区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明清以后产生的宣南文化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童谣就是以口头文字形式体现的老北京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个时期,北京地区出现了许多关于知识教育的童谣,有发音练习、识别物体、辨识数目、行为规范、农事知识等。内容有简单有复杂,反映出儿童年龄不同的要求。
帮助儿童认识物体的北京童谣,主要描述儿童日常所见的事物,语言生动活泼、饶有童趣,例如这首说牛的北京童谣:“高高山上一个牛,尾巴长在屁股后,四个蹄子分八瓣,脑袋长在脖子上。(《旧京歌谣》)”用简单的话语描述牛的肢体形状,带有儿童的童真色彩。
……
北京童谣还被用作教育儿童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同样也是以儿童日常所见、所做事情来举例,避免空洞说理。如:“小五儿,小六儿,一块冰糖,一包豆儿。小五儿,爱上高,一爬爬到柳树梢;柳树梢儿软,摔得小五儿翻了眼。小六儿真淘气,戴上胡子唱出戏;唱完了戏,喝热汤,汤不凉,烫得小六儿叫亲娘。(《PEKINESE RHYMES : FIRST COLLECTED AND EDITED WITH NOTES AND TRANSLATION BY BARON GUIDO VITALE (1920)》)”用夸张和滑稽的表达方法,告诫小孩子爬高危险和热汤烫这两个日常生活中非常简单的道理。
明清学者十分注重童谣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明代学者吕得胜在《小儿语》序中说,儿童从学语开始,便以唱诵歌谣为乐,成为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并且,一个儿童唱诵,可以迅速传给其他孩子,童谣的作用绝不可低估。因此,吕得胜建议可以仿照民间童谣,编纂一些宣扬理义身心之学的童谣,使儿童在唱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价值观念的教育。
清代学者伍兆鳌在《下里歌谣》中,尤其强调童谣对女孩子的教育作用,认为学习童谣不仅可以当做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代替一部分的学堂教育,传授知识和道理给出身贫苦、不一定有进入学堂的机会的女孩子。女孩子五六岁就可以开始学习童谣,可以根据女孩子的资质情况,选择童谣进行传授。
静水流深
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