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国风·魏风·园有桃》
《诗经》中《园有桃》有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当时文人见证了周朝由盛转衰,王室逐渐衰微,却又报国无门。于是他们“歌”忧“谣”思,借以抒发文人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这就是歌谣的出处。而童谣,正是儿童的歌谣。
传说中最早的童谣——《康衢童谣》——诞生于圣人尧做首领的时候。《列子》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之治与不治,忆兆之愿戴己与不愿戴己,顾问左右外朝及在野,皆不知也。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童儿谣。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闻之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其中,“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就是《康衢童谣》的全部内容。大体意思就是“舜帝让我们老百姓安身立命,惠及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需要学习知识、拥有智慧,只要效仿舜帝的榜样、遵循舜帝定下的准则(就能够幸福美满的生活)。”
如果《列子》的记载属实,那么最早的童谣应出现在舜帝的统治时期,甚至更早。在人们定义这一类歌谣艺术前,童谣早已开始在民间流传,并有着谶语的神秘力量。由于人们普遍达成的共识是《列子》原著在西汉以后便已散失。柳宗元、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章炳麟等学者均怀疑或认定此书为伪。
更为确凿的关于童谣的记录来自《春秋左氏传》。《国语·郑语》中记载有《周宣王时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其中还有一个流传胜广的故事,话说西周末年,某一天,周宣王在镐京的大街上,听到一群小孩子传唱一首童谣:“檿[yǎn]弧箕服,实亡周国。”“檿”是一种桑树,木质柔韧,可以制作木弓,“箕服”意为背负箭袋。这句话的意思是——卖桑木弓,背着箭袋子的人会灭掉周朝。周宣王大惊失色,以为“檿弧箕服”者会联合造反,于是派出士兵,把卖桑木弓,背着箭袋子的人统统抓捕起来统统杀掉。周宣王有所不知,其实这句话另有所指。 当时有一对“檿弧箕服”的老夫妻,周宣王派人追杀他们,老夫妻逃难的时候,发现路边有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女婴,于是就抱起这个孩子,逃到了褒国(今属陕西汉中北部),取名为褒姒。后来褒国得罪了周天子,请求以“童妾所弃女子者”向新一任周天子——周幽王谢罪,褒姒就这样被送到了镐京。长大成人的褒姒长得美艳动人,得周幽王盛宠。然褒姒虽然有倾国倾城之貌,但是却从来不笑。周幽王使用了很多办法,褒姒就是不笑,为了能目睹美人回眸一笑的风采,周幽王不惜下令点燃烽火,“烽火”在古代时属于军事预警系统,点燃烽火,意味着战争爆发,各地诸侯要赶往京师勤王。烽火点燃之后,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奔往京师之地镐京,等到见到周幽王的时候,周幽王笑嘻嘻说:“逗你们玩呢,没事了!”身边的褒姒看见诸侯慌乱不堪,一脸错愕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后来,周幽王还想看美人一笑,结果这一次,诸侯们再次被耍,对天子彻底失望了。周幽王在位的第三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来犯,逼近京城,周幽王慌了神儿,命人引燃烽火。这一次,诸侯根本不相信,没人前来救驾,结果犬戎迅速攻占了镐京,斩杀了周幽王,西周灭亡。当年,周幽王老爸周宣王听到的那个谶语果真应验。
当然,撇开“童谣谶语”的历史典故不谈,以确切的文献记载为依据,现在国内普遍认为,早在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了童谣的传唱。
静水流深
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