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故事
-
八里长桥不挽桅
——《大运河的传说》(郑建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通惠河在古时候是运粮河,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石粮食从南方运来,送进京城。八里桥建成后,桥洞子小,大粮船桅杆高,过不去,人们只好在这里落帆停下,把粮食倒到小船儿上去。
有一年,北方大旱闹粮荒,京城急需大批粮食,皇上降旨,要加快运粮,并亲自到通惠河来视察。这么一来,可把倒粮食的民夫治苦啦,他们虽然拼死拼活不分昼夜的干,粮食还是倒不过来。
一天,人们正望着一队队粮船发愁,一个老汉挑着厨师用具,来到这里。他先冲人们微微一笑:“你们这些人发什么愁哪?”
“发什么愁?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瞧——”一个中年人伸手朝河里一指,那粮船都快排到通州西门了。
“哈哈,那也不能不吃饭呀!”老汉笑着说:“都快晌午了。”
“唉!脑袋都保不住了,还有心吃饭呢!”中年人叹了口气。
“光发愁不吃饭,脑袋就保住了?”老汉还是乐呵呵地说,“我是跑大棚的厨子,今儿个给你们做点好吃的!”说完,挑起挑儿,朝不远的伙房走去。
傍晚,当人们愁眉苦脸的来到伙房的时候,那老汉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走了,桌子上放着几碗热气腾腾的饸饹,中间还有一个小饸饹床儿。看着这些,人们愣住了。那个中年人若有所思的走过去,抓住饸铬床儿的把儿,又压了几下,猛地一拍大腿:“好主意!”随后把人们都叫来,指着饸铬床儿比手划脚的讲:“你们瞧,这饸铬床儿就好比是粮船,这上头的把儿就是船上的桅杆,现在桅杆太高,粮船过不了桥洞,要是把桅杆改成活的——在船上安两根木桩,平时用两根铁销子,把桅杆固定在木桩中间,过桥时就拔掉一根销子,放倒桅杆,船不是就能从桥下过去了吗!”
“对!”“对呀!”人们听着,不禁高兴得欢呼起来。几天以后,改装了桅杆的粮船,一队队顺利的通过了八里桥,浩浩荡荡向京城驶去了。从此,“八里长桥不免挽桅”的故事也就传开了。
http://k.sina.com.cn/article_5909535916_1603c5cac001001w6l.html
-
土桥镇水兽
——《大运河的传说》(郑建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元代郭守敬修通惠河,在仅长一百六十四里的河道上,竟然建造了二十四座闸。其中最后两座闸称广利上闸、广利下闸,都在张家湾镇内,上闸就在土桥村中。通惠河入潞河处正是张家湾下码头,建设北京的木材,供给北京的粮米以及各种物品都在此卸船上岸储运,或从通惠河“梯航入京”。从下码头车运百货或木材去北京,要穿过横在土桥村中的通惠河,因此在河上架木为桥,桥距广利上闸很近,所以闸称广利桥。木构桥面铺灰土夯实,但也经不住夜以继日的蹄踏轮轧,于是屡毁屡铺,由是此桥逐渐著名而称为土桥,今村名即源于此。
由于木桥重负难当,故而在明代前期改建成石桥。嘉靖四十三年(1563),为保卫北京和漕运要道而抢筑了张家湾城,这座石桥更加繁忙,桥面石被轧的沟痕累累,有碍运输,甚至不时发生车翻人亡事故。于是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天津有位绅士王起凤出资重修桥面和护栏。至今又过二百二十年了,仍在默默服役。
这座石桥南北向,横跨元代通惠河故道上。单孔平面,长三丈三尺,宽一丈五尺,两侧安装石护栏。护栏的望柱和栏板都浮雕几何纹饰,两端戗栏板雕成如意墙及雁翅,都由花岗岩长方石块砌筑,缝隙细小,衔接恰当,显得十分坚固。在东北雁翅壁上,嵌有一块石刻,楷书工正遒劲,简要地记载着乾隆年间重修石桥之事。在东南雁翅中间顶部,嵌砌着一只罕见的石刻镇水兽,集圆雕、浮雕、线刻技法于一身,颇具明代雕刻风格。它由一块艾叶青石所制,长三尺五寸。宽一尺八寸,作卧伏状,梗项扭头,怒视绿波,大角犀利,鳞片有秩,长尾回蜷,栩栩如生,是北京地区古代石桥处最大最精美的镇水兽。因为砌嵌时不小心,使该石雕腰断,留下不小遗憾。镇水兽是龙子之一,号称饕餮,因平生性好饮,所以造桥者把它放在桥下水边,用来镇水护桥。
在石桥南端入京大道西侧,曾有一座三官庙,是明代万历年间内监奏请慈圣李太后捐钱所建。院内植有牡丹数百株,开花时节,为过往商旅所景仰,盛名远播京城。
奇怪的是:此桥应该有四只镇水兽,为什么只剩一只呢?据传,现存的这只石兽,一天夜里饥饿难忍,就悄悄地跑到岸上去偷吃庄稼,肚子饱了又悄悄地回到原处,饮一阵水卧下。天亮了,一位农夫惊奇地见到庄稼丢失不少,就立即到三官庙里向关老爷告状。关公一听就火了,瞪了眼睛想了想,不知是谁干的,没法去惩罚。关公是个细心人,就暗暗派身边的周仓,夜里秘密查访。这只石兽以为人不知鬼不觉独自暗笑。第二天夜里,石兽又来到另一家地里偷吃庄稼,咔嘣咔嘣,响声惊动了正在提着鞭子四处寻查的周仓。周仓举着鞭子就朝响声扑去,见是桥下石兽在祸害老百姓的庄稼,抡起大鞭就抽了过去,那怪兽正在洋洋得意地吃着,万万没料到挨了一鞭子,哎呀大叫一声,跑了。周仓心想,这石兽不会再敢了,也就没有向关公报告。不料这石兽恶习难改,第三天夜里,又去了别的一块地,先四下小心地看一阵,见没动静,再忍一会儿,还是没动静,这才放开胆子偷吃。那周仓知道这石兽贪食,不放心,这回是提着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出来探看的,从东边走到南边,又从南边绕到西边,都没发现什么疑点。当他从西边刚刚向北边走几步的时候,突然听到咔咔声,就气呼呼地举刀奔了过去,照准石兽的身上,咔嚓一刀下去,那石兽来不及躲闪,腰上挨了一刀,一条大口子往外窜血,嚎叫着奔回原处,老老实实地卧下了。周仓也不追赶,提刀回庙,一五一十地向关公述说了一遍,关公满意地点了点头,让他继续站在赤兔马边。天亮了,卧在受伤石兽对面的那只,看见同伴鲜血淋淋,问清情由后吓得不敢在这里看桥,就偷偷地跑到张家湾城南门处,卧在通运桥下。不久,桥西边的两只石兽也逃走了,不知去向,只有那只被砍一刀的石兽还在那里卧着,至今腰上的刀痕清清楚楚。
https://page.om.qq.com/page/OTfDdAIkzl0T_B_YJ-pbopHw0
-
吴仲建闸遇鲁班
——《老北京的传说大全集》(马燕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明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命御史吴仲重新疏通大运河。吴仲疏通河道时遇到了难题,北京地势比通州高,如何才能让“水往高处流”,让船只抵达京城呢?传说有一天吴仲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卖炸糕的老头,此人须发皆白、气度不凡,吆喝“炸炸糕、炸炸糕……”吴仲一听,茅塞顿开,“炸炸糕不就是闸闸高”,只要做到一闸比一闸高,“水往高处流”的难题不就解决了吗?后来相传那个老头就是被后人尊称为土木匠祖师爷的鲁班。
http://www.chinagrandcanal.com/view.php?id=3897
-
铜帮铁底古运河
在很久以前,通州有一个叫郭灵的人,非常聪明,落生会叫妈,三岁会作画,他总是在地上画一条龙在爬。爹妈给他取名郭灵。郭灵长到十八岁,竟考中了状元,当上朝廷里的一个大官儿。
一天,皇上要挖运河,嘿!这可是关系到国运兴衰的大事,交给谁呢?这就想到了郭灵。郭灵带领成千上万的民夫,从京城北海开始往下挖。一天,他们挖到一个地方,咳!这地方太怪了,白沙成堆,卷着旋风,嗖嗖作响。河道呢?怎么挖怎么陷。有时挖着挖着,轰隆一声,沙坑倒塌了,不少民夫陷进沙坑里……也不知挖了多少日子,可河道还是一个大沙坑。
皇帝限定的竣工日期就要到了,急得掌管挖河大权的的郭灵整天围着那个大沙坑来回转悠。沙坑的旁边有个小茶水摊儿,卖水的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郭灵转悠烦了,就到茶摊儿上喝茶水。
日久天长,老奶奶知道他是统管挖河的大官儿。这天,老奶奶见他魂不守舍的样子,就说:“俺这块儿祖祖辈辈有个说法,‘沙坑底下有沙龙,要想治沙龙,除非人变龙’。你穿过南边的小树林,径直再走三里地,那儿有座观,叫成龙观,听说观里有成龙药,吃了成龙药,人就变成一条龙。”
听了这话,郭灵猛地一机灵,沙龙?成龙药?人变龙?这怎么可能呢?他呆呆地看着老奶奶。老奶奶见此情景又重复了一遍,说的是那么肯定。咳,甭管真假,试试吧!他似信非信告辞老奶奶,信步向南走去。
穿过小树林,走三里地,果然有座成龙庙。只见观里古树参天,绿荫蔽地,青砖绿瓦隐在绿意之间。郭灵大喜,轻轻敲了敲观门。半晌,门吱扭一声开了,一小道童迎了出来,说来者可是郭大人,我家师父有请。郭灵心中暗暗称奇,可又不便多问,只得随着道童进入三清殿。
观主老态龙钟,须眉洁白像雪,迎了出来,见到郭灵,说:“郭大人光临小观,有失远迎,惭愧惭愧。”郭灵更加奇怪了,他们怎么知道我要来呢?老观主见郭灵惊奇,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雷雨大作,闪电中,一条小白龙钻了出来,直入观中。醒来时,又听到成龙药的葫芦里沙沙作响,故而知道有贵客要来。”
郭灵更加奇怪了,昨天晚上哪来的雨呀?再说,那贵客怎么就知道是我呢?老观主笑而不答。老观主不答,郭灵也不便多问,言归正传,郭灵试探着说:“您这儿真有成龙药?”“有啊!”“我想借来试一试。”老观主说:“我这成龙药也不知是哪朝哪代老祖师传下来的。一打雷它就轰轰作响 ,现在看来是该它出世的时候了……”
说着,从房梁上取下一个烟熏火燎、又脏又黑的小葫芦。郭灵快步上前接过小葫芦,擦了擦。年代太久了,拳头大的小葫芦已经变成了深红色,拔开布塞往外一倒,果然蹦出两颗栗子般大小的药丸。一颗鲜红鲜红,一颗雪白雪白。那药丸上有小米粒儿似的金字,红药丸上写着“龙变人”,白药丸上写着“人变龙”。郭灵心领神会,大喜。
郭灵抓起那两颗药丸,拜别了老观主,回到老奶奶的茶摊儿,向老奶奶要了一杯白开水,把那颗白药丸一口吞了下去。接着,又把红药丸交给老奶奶,嘱咐道:“您看着点儿,待会儿要是有条白龙从沙坑里爬上来,张嘴向您点头,那就是我,您千万把这丸药投进我的嘴里。要是那条沙龙出来了,您可别投,要是投错了,那就误了我的大事了。”
说完,郭灵就往沙坑跑,刚跑到坑边上,他就变成一条银练似的小白龙,“哧溜”一声,钻到沙坑里。一会儿的工夫,这沙坑就闹腾开了,先是咕嘟咕嘟冒泡,接着就像开了锅,水和沙粒卷起的大浪头几丈、十几丈……天昏了,地暗了,沙浪愈卷愈高,愈来愈狂,漫过了坑边,冲垮了老奶奶的小茶摊。大风刮起来了,半天云里,雷鸣电闪,晴朗朗的天气,一下子变黑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可把老奶奶吓坏了,她赶紧钻进茅草棵子里。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风停了,雨住了,明亮的阳光露出了笑脸。老奶奶赶紧从茅草丛中爬出来,看见坑边上果然趴着一条巨龙,正张着大嘴呼呼地喘粗气。吓昏了头的老奶奶也分辨不清谁是谁啦,哆哆嗦嗦地把手里红药丸投进了龙嘴里。
老奶奶的药丸投错了。原来这条龙就是那条被打败了的沙龙,此时它正趴在那儿歇息呢。它吃了这颗药丸,在坑边上打了个滚儿,立时变成一个全身穿着黑衣服的粗壮汉子,一瘸一拐地向东走去。在坑底趴着的那条小白龙,见沙龙吃了老奶奶的药丸变成了人要逃走,急忙跃出沙坑,张开大嘴使劲一吞,就把那个黑壮汉子吞进肚里。
接着,他的身体横展开来,躺在了沙坑里。顿时,身上的鳞甲飞起来,贴在了坑边上,他的身体变成了长长的河道。河帮,是他的鳞甲筑成的,因此是铜帮;河底,是他的身体变成的,因此是铁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235309573660617&wfr=spider&for=pc
-
燃灯塔镇海眼
早年间,运河刚挖成不久,河水时常泛滥,通州城时常被水淹,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有一天夜里,通州全城的老百姓,包括官府的人都做了同一个梦:一个头顶放着灵光的神仙,手里拿着一盏佛灯,对大伙说:“通州若想免去三灾八难,须建一座十三层的玲珑宝塔。因为城里有一海眼,海眼内有一个大鳌鱼,此怪乃东海龙君九子的坐骑,只有在海眼上建座塔,才能把此怪镇服,龙子也就无法兴风作浪了。”
一觉醒来,大家都感到奇怪,纷纷来到提督衙门,提督老爷一见百姓都来了,而且是为建塔请命的,十分高兴,因为他也做了同样的梦呀!
提督赶紧带着百姓们来到梦中神仙所指示的地方察看,只见这块地果然与其它地方不同,地的周围长满荒草,唯独有块六角形的地上却寸草不生。
提督想:肯定就是此处了。便命令百姓们开挖,果然刚刚挖地三尺就见有三块大青石板,每块青石板上都刻有许多字,大都是佛门梵语谁都看不懂,甭管懂不懂吧,掀开再说。等到掀开一看,大家都愣住了,只见青石板下面是一巨大井口,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天上既没刮风也没下雨,而井里却如雷鸣一般隆隆作响,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提督大喜,命令道:“就在此处建塔。”
老百姓们见提督已经下了命令,为了全城的人能过安宁日子,谁不愿意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城的能工巧匠也都来了。他们用了九九八十一天就建造好了宝塔。等到造好塔的这天,全城男女老少都来了,正在大家高兴之际,只见轰隆隆一阵巨响,塔身晃悠起来。老百姓们吓坏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出什么差错了吗?这时一位老者站出来说道:“此塔不稳,并非工匠之过,想必是那鳌鱼感到身压此重物不舒适故而作崇。我听说古人造塔,定有镇塔之物,方能安泰,我们造塔却没有镇塔之宝。想当初,造塔是受了神佛的启示,们何不请神佛为全城百姓镇慑妖鱼呢?“
大伙儿一听,有理。便根据众人的回忆,塑造了神像,因为当时托梦的神仙手中拿着一盏灯,便敬他为燃灯佛,此塔也就定名为燃灯塔了。
自从然灯佛镇守宝塔之后,通州塔还真的不再晃了。但是每逢初一、十五东海涨大潮的时候,塔身下仍能听见轰隆轰隆的声音。
就在燃灯塔造好后的第三年,一天,然灯佛祖到人间巡视,途经通州,只见高耸着一座宝塔,香火旺盛,供奉的竟是自己的神位,十分惊诧,便使神通聚来土地神,问道:“东士百姓供奉如来佛祖甚多,通州地界为何单单设下我的神位呢?”
土地连连作揖道:“佛祖原凉,几年前,此地有一鳌鱼时常兴风作浪,危害黎民百姓,小神得知此鳖鱼乃龙子的坐骑,便化作佛祖的模样,托梦于百姓,点化百姓营造此塔,以镇鳌鱼,免遭涂炭。百姓们因感激佛祖神威,故尔供奉佛祖神位。燃灯佛祖说道:“你为何不用自身形象去点化百姓呢?”土地答道:“小神的法力有限,怕得罪龙子伤害老身,才变成佛祖形象,为的是借助佛祖神威啊。”燃灯佛祖听后大笑道:“如此看来,我能受用此方百姓的供果,还得念你这土地佬儿的好处了。也罢,我也不能辜负百姓们的一片苦心,每逢初一、十五我到此地,那鳌鱼也就再不敢为非作歹了。”说罢,然灯佛祖来到塔前,点燃神灯,只见灯内射出一道金光,然后,架起祥云飘然而去。
第二天,人们来到塔下,只见塔内出现了尺余大的一个空洞,直通塔顶据说,这就是当年燃灯佛祖神灯照射的结果。从此以后,每逢初一、十五塔门就会自动打开,大概就是燃灯佛祖降临人间的缘故。
https://www.lishixinzhi.com/xgs/54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