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事,即古代文武官员的仪仗。近世,大部演变成为婚丧礼仪上的执事(仪仗)。老北京的丧葬仪仗历史悠久,且保存完好,根据民族不同又分为满汉两种执事,根据层次不同又分为贫富两种,近代也曾出现过民间执事与官方执事的划分,但不可避免的是过程繁复,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允许从俭,不可越界。而老北京的民间丧葬执事经过不断发展,最终保存至今。

发展现状
清代,钦定的《大清会典》,对于殡仪使用的杠、罩、执事,做了明细的规定。从名份、社会地位上,上至帝、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的,有不入八分的区别),从正一品至纵九品的官吏,下至各行各业的庶民,各不相同。从民族上,满、蒙、汉二十四旗,以及汉族官民亦各有区分。这种国家典制,人人必须遵守,不得逾越。民间贫富有别,又自然形成丰俭不同的礼仪仪仗。原则上,许可从俭,不得逾越。
殡仪上使用的杠、罩、执事,除了帝、后由内廷銮仪卫准备外,其他人均须向杠房租赁。 清代,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发丧时,除了从杠房赁来的传统、固定形式的执事之外,还有的要用县衙门的全班执事和衙役。当时,京师以地安门为界,东属大兴县,西属宛平县。例如:慈禧太后的弟弟承恩公的府坐落在属于大兴县的东直门芳嘉园。他的福晋死后出殡,除了传统仪仗外,还用了大兴县县衙门的全班执事和衙役。民国以后,高级官员出殡也有动用当时官方军警做为仪仗队的。总之,传统的仪仗可以与当时官署仪仗混合使用。本文只介绍传统仪仗。
民国以后,无典制可循,官民婚丧仪仗,各听其便。除前清八旗王公、遗老遗少仍遵旧典外,其他阶层,尤其是汉民,丧礼仪仗的使用日趋纷杂。有钱人只讲势派排场,不重民族传统礼制,出现了许多怯打怯闹的举动。已不符合历史上业已形成的规范化的仪典。凡是执事中的附加部分,除杠房、彩子局某些原有的外,余者均不能被视为正统、传统的仪仗。对于这一部分,不排在传统执事之内,而是在另一节上予以介绍。
传统的执事本身,在行进时,有其固定的排列顺序。同时,执事与殡列中的响器、僧道、孝属、亲友,一起行进时,亦有其固定的穿插和安排,使之符合礼法与观瞻。
行当内容
1. 满执事 满执事不只专为满人使用,凡满、蒙、汉二十四旗皆可用之。满、蒙、汉各旗执事基本上一致,只是个别之处略有区别。京城无特定的蒙八旗、汉八旗的执事。因此,满执事亦可称做旗执事。行进顺序如下: (一)大幡。即从倒头之日在门前立起的大幡。 (二)门一对(二人以黄绸子拉幌)。 (三)曲律(满语译音)八根,即小型旗。 门、曲律均以丧家和亡人所在的旗色为别。正色为黄、白、红、蓝四旗;镶色亦有四旗,黄、白、蓝三色镶红边;惟有红色旗镶白边。旗旄红缨为汉军;黑缨为满、蒙。又以旗旄旁所系红布荷包、枕头、圆饼分汉、满、蒙。 (四)黄鹰、细狗、骆驼。有封爵,官至一品以上者用之。 (五)刽子手两名或四名,身穿号衣,头戴红帽,手提屠刀、锁链。亦系外出打猎之随从相。 (六)清道旗(四方形、蓝地、红边、红字)一对;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飞熊旗、飞豹旗、飞鲤旗、飞鳌旗(四方形、白地、红边、彩色图案)各一对。 (七)肃静、回避牌各一对。 (八)蛤蜊(有写作格漏者)一对。 系二尺多长的木棍,漆黑、白相间两色。 (九)粉棍一对。 系半个竹筒,金箔罩漆,上端做一木质云头帽子,上有万字不到头、车轱辘钱、四季花三种图案。 (十)金执事四对。 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对。 八宝枪,亦称暗八宝、暗八仙。即:金轮枪、金螺枪、金伞枪、金盖枪、金花枪、金罐枪、金鱼枪、金长枪。各一对。 (十二)金执事八对。 即: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金指掌、金卧瓜、金皮槊、金督。各一对。 (十三)座伞一把(二人以黄绸拉幌)。 (十四)如意亮轿一乘。 (十五)日照影伞一把。 (十六)座伞一把 (十七)旨意亭。系一全黄色的大亭子,故俗称黄亭子。 (十八)衄柄黄伞,即大黄云缎伞一把。 (二十)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

(二十一)官样轿(俗称领魂轿)八人抬,内供亡人牌位。 (二十二)座伞一把(同第十三项)。 (二十三)童子督胜盘,即小拿(亦做小囔)若干。 (二十四)丧生(男孝属)。 头戴青布帽头。白孝衣,系孝带。青布靴鞋。全部徒手,无打幡、抱牌、持哭丧棒之说。 (二十五)大杠一份,扣罩。杠佚三十二名、四十八名、乃至六十四名 (二十六)后拥(亦称后扈) (二十七)送殡车轿。
2. 汉执事 旧京丧礼殡仪,汉执事分为: 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等六种。一堂为半堂的两倍;三堂为三半堂的两倍;五堂为五半堂的两倍。后来又出现了一半堂、仨八件、五八件等简化执事。通常用三半堂、五半堂者为多。 传统的汉执事以半堂为基数。每半堂有不同三色的幡、伞各六把;金执事四对至八对。 (一)铭旌。此为汉官出殡招魂引路的旗帜。三十年代后,很少有用这种仪仗的。北京最后一个使用铭旌的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天,前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的大殡。 (二)纸糊引路王一对,打道鬼一名。各高一二丈,身披铠甲,头如斗大,戴盔,做金刚怒目状。 (三)纸糊喷钱兽。状似麒麟,二米来高,走在开路鬼、打道鬼的中间。 (四)清音一班。此为汉人专用的响器,俗称清音锣鼓,例由二人抬小鼓,一人敲打,四笛吹奏,一面小锣,另一人以皮鼓指挥。共九人,谓之九福班。 (五)孝属。长子打幡;次子抱灵牌;其余均手持哭丧棒。 (六)执绋的亲友。杠前除孝属外,送殡的亲友均可执绋。 (七)大杠,扣官罩一卷。杠佚三十二人、四十八人,乃至六十四人不等 (八)后拥(与满执事同)。 (九)送殡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