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白喜寿 > 扎纸匠

扎纸匠

总述

  纸扎行业在老北京时期也称为扎彩业、京彩局、扎彩作,匠人通常被称为彩子匠。这一行业常常要涉及到对楼台亭榭的扎制,与建筑业、搭棚业较为相近。旧时,北京办理红白喜事都要装饰纸花。不过,红事和白事中,纸花的颜色、造型等都有严格区分,具体筹备分别由喜轿铺和杠房负责。大体来说,婚嫁所用的纸花色彩鲜艳,以红、黄两色为主。葬礼上的纸花,多是白、蓝等冷色调。


历史与现状

  • 发展历程
  • 现存状况

  宋代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到宋代时,祭祀、喜丧俗纸扎已成为专门经营的行业,京城专门有纸扎纸马店。北宋称扎纸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书中描述每年从九月下旬开始卖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每月之初一日叫朔日)祭祀之用。


  明清 明清之际,纸扎成为喜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明清纸扎工艺更胜于宋元,应用也更广泛,成为当时各个阶层喜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清代于敏中曾在《日下旧闻考》记载了京城办丧事出殡的情形以及纸扎的情景。书中描述的大意是:当时办丧事出殡的花费很大,参加出殡的人多达500人,有丧车、铭旌。铭旌高达5丈,上面缠绕着帛布,一次丧事要耗费100多匹帛,还有香亭幡盖仪从等。另有用纸扎糊的供奉物品,仅是纸糊扎的房屋就有数十间;出殡的路上,还有专门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优童,一路上跳竿走马,表演一些戏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十月朔日,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纸扎作坊用五种颜色的剪纸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几尺长,称为“寒衣”,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明末“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兆恩)为超度死于倭寇之祸的大批无辜亡魂,设醮迎神,也更是以纸扎作为祭奠之物。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在民间喜丧或祭祀活动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因破除封建迷信一刀切的历史原因,民间纸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77年,因宗教政策的逐步宽松而得以恢复。此后,纸扎文化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宇宙飞船、别墅、电视、轿车等新时代的产物也进入纸扎艺术,纸扎艺术日臻完善,规模蔚为壮观。纸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对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工具与材料

  芦苇、竹篾、浆糊、颜料。


工艺与过程

  扎纸艺术取材,用当地产的芦苇来扎制成人物的骨架和器物的框架。再用浆糊贴上纸然后就再用颜料彩绘、最后用彩色剪纸来装饰。


相关故事/补充材料

  1. “行话”


  纸扎业的行话很多。纸扎匠通常将各种纸扎用纸统称为“漂子”,大概取其“焚化过后,一去不回”之意。此外,纸扎车夫称为“扁脸汉”、纸人称“老表”、纸扎厨师称为“长门”,这些对纸扎人物的称呼有一定趣味性。可能是为了避讳现实中的车夫,形象地称纸扎车夫为“扁脸汉”。“老表”一词在南方地带有老乡之意,又指穿着较为简朴的人,称纸扎人物为“老表”,有老乡、老朋友的感觉,这可能是纸扎匠在长时期的扎制生活中对扎制品的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称呼。而称厨师为“长门”的原因就不得而知。这些充分显示老行当的神秘与特殊,个中蕴含着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纸扎匠的行话还有很多。如扎制的骨架称为“撑骨”;所用的马粪纸称为“骨皮”,也就是包在“撑骨”上的第一层纸;纸轿称为“水上漂”;纸车称为“飞轮”。此外,纸篮子称为“提子”,纸箱笼称为“匣子”,钟表称为“摆子”。这些称呼与现实生活接近,现在南方的一些地域,对一些东西的称呼也是以“子”作词缀,如“狗子”“鸡子”“猪子”等。仔细分析,这些对扎制对象的专业称呼不外乎是从对象的性能、外部特征、神韵等方面概括而来的,可能以此来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相区别,从而体现纸扎行业的特殊性,也体现其人文特质及民俗性,让后人感受纸扎匠人漫长的扎制历程及行当生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