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匠人匠心 > 棚行

棚行

总述

  ”棚行”就是搭棚的,旧日京城有不少棚行,与“糊顶棚”的是两码子事儿。旧时,办红白喜事,除穷户外都要搭棚,年节大商店门前要搭“彩棚”,夏天四合院要搭“凉棚”,有席棚和布棚两种。搭棚的棚匠很有一套高超技能,个个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山东河北沧州人多。十米高的“沙篙”不用梯子,他们徒手光脚就能爬上去,像杂技演员。棚匠在四合院里搭个大棚,讲究地下不刨一个坑,不伤一点建筑。


  老北京时有很多搭棚的棚铺,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胡同名,也说明当时棚铺之多,如西城区的大席胡同、小席胡同等。


历史与现状

  • 历史起源
  • 现存现状

  北京棚行兴起于明代永乐年间。据历史记载,城里较有名气的棚铺,东城的“天顺”,“振兴",“元顺”,西城的“森茂”,“德成~“义泉”,南城的“利顺”,“兴隆”,“山海”,北城的“永泰”等。北京的西直门内,有一条棚匠刘胡同儿。据说明永乐年间,这里住着一刘姓棚匠,此人技艺高超,以能搭各式各样的棚而出名。后人为子纪念他,以“棚匠刘”呼之。清代,满蒙八旗每年在旧历二月与八月,均有祭祀祖先之举。他们]在家中院内搭棚,设立灵位,焚香礼拜,亲友也遍受邀请。本宅主人支搭戏台,演曲艺,以娱宾朋,相沿成风。自此凡办红,白喜事儿的,莫不在家搭棚办事儿,棚行的头卖就相传下来。民初以后,四九城大小棚铺到处都是,多达200多家儿,最出名的在东城灯市口的“振兴”,东单北大街的“元顺”,西城护国寺西口外的“森茂”,锦什坊街的“德成”,南城土地庙的“山海”,北城帽儿胡同的“永泰"。


  现在,北京近郊农民都上楼居住了,全村老小都住在同一小区里。不少家里有老人的遇到红白喜事,就在小区空地临时搭棚,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工具与材料

  竹席子、麻绳、毛竹、油布、弯月针(缝制竹子)、杉篙、钳子等


相关故事/补充材料

  大户人家办喜寿事情,都要搭建棚子,以表示家庭的富有,因为大操大办,一般的朋友及本村、邻村的乡亲们都要前来随份子,多大的财主,房间里也坐不下,必须搭建一个庞大的棚子,用来招待一般的客人和乡亲。搭建棚子最后的工序,是上棚顶,在棚了上“脊"的时候,主人一般要给“头搭”喜钱,以求吉利,这一点在电影《骆驼祥子》中就有,虎妞父亲刘四爷生日,搭建了一个喜棚,上脊的时候刘四爷给拿出几快现大洋递给了“头搭”,让他们弟兄们打酒喝。如果不给喜钱,头搭就会出损招,把喜棚按丧事棚给你搭建。 懂行的人一看棚子就知道是喜事还是丧事。如果不给喜钱,在搭建的凉棚上面不留小窗户,或者留下窗户不系来回拉动的绳儿,不留窗户,夏天搭的凉棚还有什么意义?窗户不留拉绳,到了下雨的时候凉棚下无法乘凉,雨水到处都是。凉棚特别高,一般人不敢上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