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人们因多年形成的节俭传统习俗,四合院大杂院的百姓人家使用的竹帘子,要延续用十几年或一两代人。当残损时仍舍不得丢弃,常让修理帘子的工匠进行修整如新,然后继续使用。当时在京城干这行的多为河北枣强县人。打帘子的都有一两个一米左右高的立三角形的木架子,在上面铺上残损的竹帘子,工匠将已断了的或短缺的竹条儿补充上,将一根根新竹篾顺序排好,用一个“铜子儿”或又尖又薄的小木板作成线坠当竹梭。
历史与现状
- 历史起源
- 发展现状
过去的北京人大多都是住的平房,虽说北京的建筑形式是四合院,但是真正一院一户的也不多。多数都是住在大杂院,也就是几户、或十几户住在一个院子里。夏天天气热,那时又没有空调,所以窗户上都糊着冷布(一种很稀的布,类似现在的纱窗),开着屋门。这样各家就没有一点私密了,还进蚊蝇,所以一般都挂门帘子。冬天为了保暖挂棉门帘,夏天就得挂竹帘子,一来通风祛暑,二来也能阻挡蚊蝇。一般人家夏天竹帘子是用细竹坯做纬线,棉线绳做经线,编织而成的门帘子。帘子的上中下各有一个用薄木板做的夹板,为的是增加竹帘子的强度,竹帘子两边用蓝布包裹一寸来宽的边既美观有防止刮人,帘子上方有半尺宽的蓝布围子,木板顶端各有一个铜环或铁环为的是悬挂之用。可是由于帘子的中部是进门时必须掀动的地方时间长了布边易破损,竹帘条易折断所以使用时要爱惜,新竹帘子买来后,在意点的家庭,能用的四五年。可是不管怎么在意,不管如何小心,帘子中部的两边的棉线绳,都会最先被拉坏,竹帘子也就用不成了只能请打竹帘子的匠人重新打编了,于是产生了“打帘子”这一行当。

现在北京城里很少能看到谁家还挂竹帘子了,现在平房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住楼房了,即便就是住平房也安上纱门了,帘子与北京老百姓的生活渐行渐远了,作为老北京的一个行当也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它只能留在资料里和老北京人的脑海的记忆中。
工具与材料
打竹帘子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两个支架一块木板,以及二十来个线轴。还有就是削竹刀、剪刀、缝衣用的大针等。
打竹帘子的手艺人们走街穿巷担着一个担子,但不是用扁担,他的担子就象一个门型架,一米多长,两边是箱子,装着线绳,梭子,及一应工具,担的地方就是他修竹帘是的架子。家中有坏竹帘的连同掉下来的竹条一起交给他就可以给你把竹帘修好,如果竹条不够他有备用的竹条给加上,但要另加钱的。打竹帘子的接了活儿以后,就会在胡同里或是主顾家的院子里,架起两个一米来高的三根柱子绑成的支架,两个支架上立着放一块两寸多宽的木板,这就是打竹帘子的“工作台”。在木板上,还要按旧竹帘子的宽度,均匀地放上七个到十来个线坠。所谓线坠,就是编织竹帘子时,使用的棉线绳缠绕成的线团。使用时,把两个线团连接在一起,挂在木板上,木板两边各有一个线团。

工艺与过程
打竹帘子其实也很简单,只是要有耐心。打竹帘子的先将旧竹帘子上的夹板拆除,再从帘子的一头把帘子的编织线绳拆开。打帘子的时候,只需把旧帘子的竹坯拆下一根,放在支架的木板的线绳上。然后从一边开始,一只手压住竹坯,一只手将两边的线坠顺序前后换位,前面的甩到后面,后面的甩到前面,使线绳在竹坯上打一个麻花结。这样一根竹坯一根竹坯地放上去,两边的线坠不断地来回前后换位在竹坯上打麻花结,细细地竹坯就被十几根线绳的麻花结,牢牢的编织在一起,最后连成一个长长的竹帘。
竹帘编制好以后,还要用蓝布在帘子的两边镶上边。然后用两块五公分宽的薄木板做成夹板,分别夹在竹帘的两头和中间,夹板用小钉子固定在竹帘上。上面的夹板上还要固定两个挂帘子用的铁环,下面的夹板上还要加一条十公分的蓝布条,作为帘子的下摆装饰。这样,一个新竹帘就算打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