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勤俭生活 > 焊洋铁壶

焊洋铁壶

总述

  什么是“洋铁壶”?就是用“洋铁”打造的水壶。“洋铁”家族里,还有“洋铁炉子”“洋铁桶”等等。因为旧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只会铸铁不会轧钢,制作水桶、水壶的低碳薄钢板(俗称铁皮)都是国外进口的,因而叫“洋铁”。过去,几乎什么都缺,什么都供应紧张。再加上人们收入有限,家里的物件必须用到极致才能淘汰,否则的话一定是修修补补再用一段时间。那时胡同里面经常会有焊洋铁壶的,走街串巷给大家服务。这种手艺人通常都是岁数比较大的男性,他们或推着一个推车,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沿街吆喝招揽着生意。


历史与现状

  • 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加快,生活中很多非常好的老手艺,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传统手艺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胡同里很难听到吆喝声了,如今想要拿一些锅等物品去修补,都很难找到地方。


  老手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那些修补匠独有的吆喝存在儿时的记忆当中,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


  锔碗匠的行业也走进了历史。可是锔碗匠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迹,却是我们民族的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和精湛的手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工具与材料

  过去“焊洋铁壶”走街串巷是一副双轮小车,车子前头一个方形木盘装有一个闷了火的火炉,火炉旁插着几张耀眼的白铁皮,还挂着几个做好的水舀子、水汆子,走起路来叮当碰撞,旁边有一个黑铁箱子,里边放着工具原料;车子后面又是一个吹火用的风箱,显眼的是车把上倒扣一只漏了底的破铁壶,匠人一手推起车子慢慢行走另一只手用木棒有节奏的敲响破铁壶就发出了沉闷而生硬,快活又动听的梆梆声。


工艺与过程

  “焊洋铁壶”和“箍漏锅”工作方式方法不一样,虽然都是铜铁行当,可是箍漏锅是“铆焊”,而焊洋铁壶是“接焊或咬合”。


  师傅每次都是推着一个排子车,在车把上面倒扣着绑了一个铁壶,老贾用一根木棍在这壶底上敲着,发出砰砰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是在告诉大家老贾来了,焊洋铁壶的来了。当然还有一些操此业的手艺人是会吆喝的。他们会拖着长长的腔调大声的吆喝:焊洋铁——壶哦——,有钢种锅换底——。所谓的钢种锅就是铝锅,那时大家都这么叫。


  一旦有了活计,师傅就会靠墙坐下来,拿出工具,操作起来。谁家的搪瓷杯子漏了,拿来给你用焊锡焊上,保证不会再漏。谁家的脸盆漏了,不要紧,换个底照样可以用。谁家的钢种锅底破了,拿来换个铁皮底,一点不影响使用。一位大妈拿来一个钢种锅,说要换个底,双方谈好了价钱,师傅就忙活起来。只见师傅拿出工具,熟练的把旧的钢种钢种锅底沿着边剪下来,再从自己带的铁板上划好一个圆,也剪下来。接着就把锅放在自己的砧子上面,沿着锅底的边细细的敲打,使其向外面翻出一个边来。再拿来剪好的圆形铁片,也敲出一个边,然后把两个边互相扣在一起,用锤子密密的敲击,使其完全的咬合在一起。再把咬在一起的边敲倒,附在锅身之上,于是一个锅底就算换成了。当然,这还不算完,还需要在缝隙处抹一些特制的白色膏状的东西,填充到接缝里面,以保证换完底的锅不会漏水。如果是换的搪瓷脸盆,可以用焊锡把缝焊一下。师傅的车子上面有一个小炉子,专门用来烧烙铁。师傅会先把接口处理干净,然后涂上一层镪水,再用烙铁沾上焊锡,把整个接缝完全焊住,这样就绝对不会漏水了。


  这种活计说着简单,但是真的干起来也是需要技巧的。而且干活时候也不能偷工减料,否则人家会和他算账的。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给一个盆换底,按说应该用比较厚的铅铁做底,但是师傅用了很薄的马口铁,结果弄完了盆底一按唿扇唿扇的。另外一个邻居看不过去,上去理论并怒斥了焊洋铁壶的师傅,说你不是焊洋铁壶的,你是卖烤白薯的。最后那位师傅只好又换厚铁皮重新给人家做了一遍。


  在没有活的时候,师傅们还会做一些加工活。他们会坐在街边,用自己带的铁皮做一些如簸箕、烟筒弯头,甚至是烟筒这样大家需要的家什,卖给需要的居民。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