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绱鞋”就是把鞋帮、鞋底缝成鞋,北京人习惯将这类小作坊称之为绱鞋铺,简称鞋铺。做布鞋需要“制鞋帮”、“纳鞋底”和“绱鞋”三大“工程”。鞋帮和鞋底每家都能自己做,有的家庭也能庭绱鞋,但样式呆板。而追求款式新颖、舒适美观就需要有绱鞋的技术和工具,那得送到绱鞋铺里去做,所以绱鞋铺应运而生遍布京城大小胡同。
历史与现状
- 历史典故
- 现存状况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姑小姐就把这双棉鞋緔好给他寄去。”《花城》1981年第3期:“她喂猪,叫猪娃儿咬了一口;她緔鞋,锥子戳到手上。”
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人们口袋里的钱逐渐多了起来,另一方面也由于制鞋业迅速发展,经济实惠的中低档商品鞋充斥市场,人们觉得买鞋穿比做鞋穿合算,遂逐渐改做布鞋、穿布鞋为买皮鞋、运动鞋来穿;有的老年人嫌皮鞋、运动鞋穿着不舒服,则买商品布鞋穿。当人们的脚上越来越光鲜的时候,绱鞋匠们却无鞋可绱了。大概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找绱鞋匠绱鞋的人已几乎绝迹。

天无绝人之路。绱鞋匠们无鞋绱以后,就凭借原来兼职修鞋、补鞋的本领,为人们修补皮鞋、运动鞋。他们买了手摇缝鞋机,添上鞋用胶水,变成了专职的修鞋师傅。绱鞋活越来越少,修补皮鞋、运动鞋的活却多起来,最后,后者完全取代了前者。
如今制布鞋的工艺已被新技术、新材料所代替,传统手工制鞋也被机器所取代,生产出的布鞋更舒适、美观。特别是如今北京人的生活比过去富裕多了,经济上有能力选用更坚固、美丽的皮鞋、旅游鞋、运动鞋充实自己的生活,布鞋已退位居次要位置的休闲鞋。前辈人完全用手工制作出如此舒适、美观、实用的布鞋,凸显出前辈人的聪明智慧、精悍的鞋技,留下难忘的印象,是中华民族物质遗产的一部分。现代人要想知道一双布鞋是如何用传统手艺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在胡同里再也看不到了,只有到内联升的鞋艺表演室去观看。

工具与材料
绱鞋铺的“生产车间”是既简陋又实用的小屋,屋内在绱鞋师傅的坐位前设有工具桌,绱鞋用的工具有弯形针、弯形锥、鞋锤、特制钳子、钉子、刀子、剪子、腊盘、丝线团、石腊、铅白粉和月牙形烙铁等等。其中钳子很特别,在钳子的轴部有一个梯形的铁锤,用钳子夹鞋帮绷楦时,此锤便成为用力的支点;在往鞋楦上钉钉子时它又是一把锤子,这是绱鞋师傅经常使用的特殊工具。桌子下边放着钉拐子、水盆,刷子及磨刀石等。靠墙的木柜里放着很多木质鞋楦,鞋楦是按脚型和大小制作的,分为整体鞋楦和前脚与后脚两部分的鞋楦。屋内还有一个火炉,炉盘上有一个用马口铁围制成的多格烤箱,用来烘干布鞋。

工艺与过程
“绱鞋”有正绱和反绱之分。正绱不上鞋楦,是将鞋帮和鞋底直接缝绱起来,如双脸鞋、洒鞋、小孩的虎头鞋、猪头鞋都正绱。讲究鞋的样式好看、舒适大方一般都反绱。反绱时首先将纳好的鞋底放在热水中浸泡闷湿闷透,将硬鞋底泡至柔软状,以便使鞋底贴近曲状脚型的鞋楦。然后在钉拐子上用鞋锤将鞋底敲打翔实,接着将鞋底反钉在比鞋底小一号的整体鞋楦上。再将鞋帮用刷子沾水全部刷湿使之柔软,反套在鞋楦上,用钳子用力夹着鞋帮边缘,使鞋帮与鞋楦绷紧,再用小钉将鞋帮沿鞋楦的脚型边缘钉在鞋底上,使鞋帮呈褶皱状贴紧在鞋楦上,而制成鞋后又不能明显看到这些褶子,这道绷楦工序凸出显示绱鞋师傅的手艺。然后再将鞋帮和鞋底的结合部位用丝线绳缝纳起来,这就是绱鞋的关键一步。
反绱鞋时将一根长丝线绳的两头各系一颗弯形针,先用扁平尖刀状十分锋利的弯形锥子将鞋帮与鞋底扎透,在鞋底的中间穿过,又在另一地的鞋帮钻出。弯形针带着丝线绳在鞋锥穿过的洞里来回串梭,用如同缝纫机的上线与下线一样将鞋缝制一圈。为了增加丝线绳在鞋底、鞋面穿梭中的润滑度,要在丝线绳上打上腊。穿针引线后要把线绳勒紧,此时绱鞋师傅在手指上戴上皮套用来勒紧线绳。对鞋帮、鞋底的缝纳完成之后,起出钉在鞋楦上的钉子,拔出鞋楦,扦上膛底布,绱鞋的关键一步完成。
虽然鞋绱好了但这支“鞋”是反的,下一步是“翻鞋”,这是绱鞋师傅的绝活。将整支鞋浸泡到水盆里,待鞋吃透水分变得柔软时,就从鞋跟开始慢慢用力的翻转,最难的是翻鞋尖,这一步充分显示绱鞋师傅的手劲和技巧。鞋翻好了再把鞋面浸湿将鞋楦放在鞋里排楦。这时选用的鞋楦是前脚与后脚两部分的鞋楦,中间断开方便加进木楔子,使整个鞋按鞋楦的脚型绷紧,将鞋放入烤箱中烘干、定型。绱鞋师傅将定型后的鞋用白色铅粉涂抹在鞋底边缘上,并用月牙形窄边烙铁沿鞋底边缘烫的光亮。经过上述十几道工序才完成绱鞋的全部工作。绱好的鞋在鞋的前头、后跟部位平整无褶,鞋跟圆整穿着跟脚,鞋帮周正不歪不斜,鞋的中间平整没有皱褶而且不走型。
相关故事/补充材料

京城有名的内连升、步瀛斋等大鞋铺一般是前店后厂,是生产北京布鞋的领军人和主力军,胡同里的绱鞋铺仅是绱鞋大军中的一员,它与大鞋铺相比在制鞋工艺上多处是相同的,也有部分不同。京城大鞋铺的主要客户是皇宫的王公贵族、政府官员、富商巨贾等上层人物,而绱鞋铺的主顾为中、下层的平民百姓。大鞋铺以精工实料、工艺严格、手艺独特而著称,例如大鞋铺制鞋底的袼褙全部新布制成。制鞋工人用夹板纳鞋底,针脚均匀整齐,讲究在1方寸内有90-100针,如同米粒一样整齐规则排列在鞋底上。而且刹手有力,纳鞋底的全是男子汉,在夹板上纳鞋底双手勒紧麻线绳的刹手,要比妇女纳鞋底单手勒紧线绳结实的多。老头乐的鞋底针脚是将麻线绳编织成疙瘩状,如同钉子帽一样整齐规则“镶嵌”在鞋底上,不仅耐磨防滑而且美观。
而胡同里绱鞋铺用的鞋底是客户送来的,在选料、工艺上参差不齐。鞋楦是绱鞋的灵魂,鞋铺均视为镇店之宝,大鞋铺的鞋楦尺码大小、肥瘦的规格齐全,而胡同里的绱鞋铺是小本经营没有那么齐全的鞋楦,但它也能生产出舒适、美观的布鞋招来很多回头客。绱鞋师傅对这些回头客的脚型、对鞋帮高矮的爱好如同档案一样牢记心中,再来绱鞋时作到心中有数。谁家的大儿子脚肥,谁家的二姑娘脚面高他都一清二楚,绱鞋时他在鞋楦的适当部位加垫皮条,穿上他绱的鞋特别舒适合脚,顾客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所以早年间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绱鞋的鞋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