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沿街串巷 > 卖酸梅汤与打铜碗的

卖酸梅汤与打铜碗的

总述

  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制作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正宗酸梅汤一定是用冰糖熬制的。乌梅、山楂消油解腻、开胃健脾,梅汤口感好,更避免了让饮用者摄入过多糖分。而老北京酸梅汤的叫卖是用一对直径约七、八厘米的铜碗在一只手中叠起敲打, 其声音叮噹清脆, 在夜晚可以传的很远。

历史与现状

  • 历史起源
  • 历史典故
  • 现存状况

  酸梅汤古来即为上好的夏日饮品。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所谓“士贡梅煎”即是。因其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后来传入民间,于是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得),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闻声已自清凉之感。一碗下肚,暑气全消。

  宋人吴自牧写的《梦粱录》上记载:“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卖之今之茶肆。”即至少从宋代起,已使用各种响器替代或配合单纯的吆喝声,响器成为商肆商贩出售各种小吃,尤其是各种冷食的宣传方式及广告工具。到明清及民国时期掂打铜碗已成为出卖冰食类如酸梅汤、果子干、玻璃粉、冰水等小食品专用唤卖的独具特色的响器,故也俗称“打冰盏儿”、“打冰碗儿”。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没带兵打仗前,曾因暑湿闹病,自己采集乌梅煮成药汤,用铜碗服用后治好了病,后来为维持生计也曾贩卖乌梅。因此,后世就把朱元璋奉为发明酸梅汤的祖师爷了。民国时期,街市里的冷饮店或干果店里都悬挂一张朱元璋画像,笔者就曾在花市大街著名老字号——福源长干果店见过此景,其左手握着一个大月牙戟,右手持着两个深黄色小铜碗。那时一些店铺在画像前还常燃着香,供奉着糕点水果。

  打铜碗这种沿街叫卖的方式现在已淘汰,酸梅汤的制作信远斋为最有名。传统信远斋的酸梅汤是在半夜里熬得后,放在白地青花的大瓷缸里,镇在老式绿漆的大冰桶里,到第二天上午出售时,酸梅汤就冰凉振齿了。

  现代在购买酸梅汤的时候,要从看原料、知工艺、观色泽、品味道这四个方面去判断才能买到正宗的酸梅汤,享受到良好的感官体验,也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工具与材料

  乌梅、山楂、甘草为主料,其配置比例和所加其他配料决定酸梅汤的口味。

  叫卖所用工具:铜碗

方式与过程

熬制秘訣

  酸梅汤的熬制其实就是中药的熬制过程,第一次熬制完成后,再添加第一次水量三分之二的水进行第二次熬制,才能将材料中的物质充分熬制出来,而且味道并不比第一次熬制的淡多少。

材料:

乌梅、山楂、甘草,比例大概就是3:2:1,甘草多了味会苦。还有就是冰糖(如果味道太酸或苦的话再放)。

做法:

第一步 将搭配好的材料放入盛满水的锅中煮开。

第二步煮开后将火开为小火熬制40分钟左右。

第三步 闻闻味熬制出来没有,再品尝一下味道是否合适,如果合适就可以等凉后饮用了,如果味道不合适可以放入冰糖调整一下。

关键的步骤:放入材料后一定要煮开一次水,再调小火熬制。

之前不要放下冰糖,等最后味道出来后再放冰糖调整味道。

材料:

乌梅150克、山楂150、甘草10克、陈皮100克、冰糖

做法:

1、把这些原料清洗干净,装入一个大碗里,加入水泡着,泡2~3小时

2、泡好后,把水和原料一起倒入锅里,乌梅山楂这些原料最好用过滤袋或者纱布包在一起,这样汤里就不会有残渣了。

3、加入5L水,先用大火烧开,关小火慢慢熬1小时,泡的久就少熬会。这时可以把冰糖放进去一起熬,也可以加入红糖、蜂蜜,不过蜂蜜要关火后再加。

4、熬好,放凉,放冰箱冻一会儿或加入冰块,就可以饮用了。

提示:饭后来一杯,清热又解腻。

材料:

乌梅100克,山楂100克,甘草10克,糖桂花5克,冰糖适量。

做法:

首先,在盆中加入一大勺清水,把乌梅,山楂,还有甘草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

然后在砂锅中加入1000克的清水,再把泡好的乌梅,山楂和甘草一起放入砂锅中,然后用大火烧开,烧开之后,再改用小火煮30分钟,接下来往锅中加入适量冰糖,然后再盖上锅盖,煮10分钟左右的时间,等开锅以后,用小勺搅拌几下,就可以盛入小碗里了。

最后再加入一小勺糖桂花搅拌均匀,可口的酸梅汤就做好了。

保存: 没有开封的原料,放在冰箱里保存可放三个月。

材料:

乌梅5颗、山楂干15g、玫瑰果(洛神花)4颗、水1800ml、冰糖25g。

做法:

1.乌梅,玫瑰果,山楂干放水龙头下冲净浮灰。

2.冲好后放入锅内加水,大火烧开,转中小火煮20分钟,放入冰糖关火。

3.晾凉捞出材料。

4.放入水壶冰镇。 喝的时候可以放两块冰块,肠胃不好的就不要冰镇了,也不要放冰块当天喝完即可!

材料:

制乌梅、去核山楂、甘草、洛神花、陈皮。

做法:

1、把原料放入清水中冼净;

2、在砂锅或者不锈钢锅(忌用铁锅)中加入3升左右清水(可以用大可乐瓶计量),再把洗好的原料放入锅中,先用大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煮30分钟,往锅中加入适量冰糖;

3、盖上锅盖,待冰糖溶化后就可以盛入凉杯里了。

4、您还可以再加入一小把干桂花,让浓郁的桂花香气溶入,可口的桂花酸梅汤就做好了。

煮好的酸梅汤晾凉,放进冰箱里,做为家庭常备的饮料,无色素无添加,天然健康!下班后喝杯自己煮的酸梅汤,一天的疲劳都扫除一空。

材料:

乌梅、甘草、陈皮、山楂 辅料:冰糖、桂花

做法:

1. 先将乌梅洗净,可以多洗几遍把乌梅上药材味稍稍洗去,放入砂锅中备用

2. 甘草、陈皮、山楂洗净,一同放入砂锅中。

3. 在锅中加入适量的冰糖,加入水,中火煮开后转小火,慢慢熬煮一个小时,将桂花或者玫瑰花放入锅中,闷煮一会,然后关火,晾凉,用漏勺将原料全部滤掉,然后就可以饮用了,也可以冰镇之后饮用。

材料:

乌梅10粒,山楂片30片左右,冰糖适量,清水1500毫升。

做法:

(1)将乌梅和山楂片放入冷水中稍浸泡2分钟,以便祛除表面的尘土,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

(2)锅中倒入清水,放入乌梅和山楂片,用大火加热至沸腾后,调成中火煮约30分钟即可。关火后放入冰糖搅拌至溶化。

(3)待酸梅汤冷却后,倒入瓶中放入冰箱冷却。

材料:

乌梅50g、山楂50g 辅料 甘草6g、桂花10g

做法:

1、准备好山楂、乌梅、甘草、桂花。

2、乌梅、山楂片、甘草分别用水洗净。

3、乌梅、山楂片分别用水浸泡至软。

4、锅里放足量得水,放入乌梅、山楂片、甘草,桂花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大火烧开。

5、转小火煮40分钟,放入冰糖再煮10分钟即可。

6、沥掉渣,倒出酸梅汤,晾凉就可以喝了,冷藏后的口感就更好。

相关故事/补充材料

  “樱桃已过茶香减,铜镜声声唤卖冰”这是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诗赞老北京夏日街巷里用打冰盏儿出售冷饮冰食时的靓景。冰盏儿又称冰碗儿,是以生黄铜制成的直径约三寸、外面磨光的碟形碗,不是用它盛冰食,而是用两只碗叠在一起敲击作响以代替吆喝。敲打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中指、无名指夹在两只铜碗的中间,用拇指食指护着碗的一侧,用小拇指托住下面的碗底,一上一下不断挑动敲击,下面的铜碗掂打使碗发出清脆的“得儿铮一铮”的响声,声浪有抑有扬有节奏,闻之悦耳别具韵味,老北京时俗称为“打铜碗儿”。童年时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一副铜碗,经常在四合院里学着不断地“铮儿铮”的掂打着玩,后来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为制造军械枪炮子弹,强行在民间收集铜铁时被搜走啦,至今想起这独特的响器甚觉遗憾。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没带兵打仗前,曾因暑湿闹病,自己采集乌梅煮成药汤,用铜碗服用后治好了病,后来为维持生计也曾贩卖乌梅。因此,后世就把朱元璋奉为发明酸梅汤的祖师爷了。民国时期,街市里的冷饮店或干果店里都悬挂一张朱元璋画像,笔者就曾在花市大街著名老字号——福源长干果店见过此景,其左手握着一个大月牙戟,右手持着两个深黄色小铜碗。那时一些店铺在画像前还常燃着香,供奉着糕点水果。


  卖主吆喝:“哎,真甜的又凉的酸梅汤哟。”有时还唱:“哎,酸梅汤来真好喝,玉泉山水骆驼驮。那什刹海的冰,干净又卫生,桂花白糖我往里搁……” 自春至冬,尤其是在盛夏的深夜里,有些小商贩推着两轮排子车,车上摆满酸梅汤、红果糊糊、酸枣汁、江米藕,以及孩童们最爱吃的粽子糖、变色糖球、瓜子等,往来穿梭串胡同。正像《都门竹枝词》中所写:“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年少时每当听到打冰盏儿的声浪,必跟母亲要些钱,与姐弟同跑出家门去买零食吃。我们眼见满车的好吃食,真想都买回家去呀。而消暑御热的酸梅汤的确有一定的杀菌和抑制病菌的作用。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载;“乌梅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并可治霍乱、痢疾、咳嗽等病症。”小说《白蛇传》里曾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 相传清末民初时,前门大街的九龙斋、琉璃厂的信远斋、西单的邱家小铺等酸梅汤专营店经营最火。常喝酸梅汤的人都知道,老北京酸梅汤有淡与浓两种,淡的以前门外的九龙斋为代表:“止渴梅汤冰镇久,驰名无过九条龙”,其色浅黄而清澈,入口淡远而清醇。老北京人最喜爱的还是信远斋浓汁的酸梅汤,其色如琥珀,香厚重,有如蜜汁。相传信远斋使用的乌梅、桂花都要选自广东及杭州著名产地,乌梅要洗净泡透,并煮烂切碎,再配上冰糖、木樨露、桂花等加水煮透。头天夜里煮好的梅汤,次日放在盛满天然冰块的木桶中冰镇后,倒入大青花瓷缸内,于午后掂打着冰盏儿出售。 旧京众多文人墨客及名伶在琉璃厂淘书后,必到信远斋饮上几碗梅汤以解渴。京剧名家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谭富英、裘盛戎等,以及作家梁实秋、张恨水都是信远斋的常客。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