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沿街串巷 > 泥人面塑

泥人面塑

总述

  泥人面塑是我国古老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俗称捏面人。它以泥巴陶土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由于它的色彩丰富,造型生动,所以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 ,深受人们喜爱。面塑一般都是在街头巷尾,现场制作,现场出售。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历史与现状

  • 历史起源

  中国泥塑艺术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之中。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475年以后,秦汉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像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的霍去病墓,它们表现出大气磅礴、朴拙含蓄的艺术形象。两汉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向往乐土而在大兴寺院、石窟,于是出现了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敦煌、麦积山等佛崖。从五代十国到清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盛唐时期的雕塑和回话已经不多见那些大的菩萨像。经变题材的雕塑和回话日渐增多。宋以后的雕塑则完全体现了现实的人间。明清的戏曲小说兴起,它们走进人家,走进家庭,从而美的整个风貌大不相同。那种人间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棋牌,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泥人面塑则成为当时的艺术代表。


工具与材料

  面塑实际上就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制作步骤“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


工艺与过程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实际上就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制作步骤“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面塑的核心技术是发面,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步骤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会脱颖而出。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是集民族艺术精华的艺术珍品。


  面塑作品色彩鲜明、色调明快、晶莹剔透、精微细致、情景交融、趣味盎然、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风彩和神韵,又不失民间艺术的纯朴气息。面塑艺术有着其不可取代的艺术特性,也有着其他材料不能比拟的独特质感。面塑作品全手工制作,塑造出了丰富的艺术作品。面塑表面光亮,其造型简练夸张,用色大胆泼辣。有着浓厚的浪漫气息,给人以动感和美的享受。


相关故事/补充材料

  据老人讲,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北京各大庙会的玩物摊上就有脸谱出售。那时西城有位姓桂的满族人,爱好京剧,能诗善画,尤其爱好京剧脸谱。他每月领了俸禄钱粮,吃饱了没事可做,就用胶泥塑了一具脸型,晒干后,用它做模子,翻出些泥坯,模仿舞台脸谱勾画上色,经过不断改进,越做越精细,送给亲友,很受欢迎。后来,闻名求其绘制者渐多,人们称呼他“花脸桂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满族人没有地方领俸禄了,桂老先生眼看着自已那点家底越来越少,便开始做脸谱售卖。白塔寺的玩物摊很多,有个摆摊的姓李,一看脸谱很稀罕,就收下了,当天被一个顾客全部买走。此后,送去多少脸谱就收多少,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