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10日,艾广富出生于河北三河市艾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生仅3天,泃河南岸穷凶极恶的日寇来“清乡”,他的母亲拖着虚弱的身体到处躲藏,途中染上重病,几天后便离开了人世。半年后,父亲续弦,继母又先后生下三男、三女6个孩子。由于特殊的家庭组成,艾广富从小就经常帮父母干活,照顾幼小的弟弟、妹妹,从而养成了勤快、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幸运的是父亲还是非常疼爱他的,节衣缩食送他上了小学。

1949年至1952年自然灾害频至,艾广富家里的田地几乎颗粒无收,全家人丁众多,时常挨饿。1953年,实在饿得扛不住了,身高还不足1.40米的艾广富不得不辍学,家里托人送他来到北京。

来北京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坐的是烧柴的“汽车”,车后面背个跟车差不多高的锅炉,用水汽驱动,比拖拉机还慢。那时潮白河上没有大桥,要等唯一的摆渡船过河,先把车运过去,再回来接乘客。好容易到了前门总站,又冒雨打听到了位于西城广安胡同的舅爷家,一路上颠簸了整整9个多小时。艰苦的求职行程第一天就考验了14岁的艾广富。

舅爷以摆临街饭摊为生,用不了人手,就介绍艾广富到西单商场后边的宽街胡同的德记饭铺当学徒。那是一个“连家铺”,私人的买卖,前边很小一间门脸,总共四张桌子,中间是厨房,后边是老板一家八口人住。

第一天,掌柜的给艾广富一把笤帚让他扫地,当他扫到墙犄角时,发现地上有5万块钱(那会儿的5万就是后来的5元),农村孩子哪儿见过5万块钱啊,艾广富心里顿时扑腾起来。他想起爷爷在他出门前嘱咐他的话:自己挣的钱拿着不乱花,不是自己的钱一分钱也不看着眼热。于是他就捏着这5万块去找掌柜的,掌柜的说:“噢,搁这儿吧。”当时,掌柜的那小买卖一天也卖不了多少钱,也就几十万块,多了百八十万块钱。第二天扫地,艾广富又在另外的地方捡到一张2万块的票子,又交给了掌柜。直到过去好一段时间,艾广富才明白那是掌柜的在考验他,看他贪不贪钱。

这关过去以后,就开始干零活。过去老北京管餐饮业叫勤行,因为特别辛苦,不勤不行。每天,天蒙蒙亮就得起床,到市场取菜、摘菜、洗菜、生火,一直干到八点半吃早饭。他来之前,饭铺已有一个伙计,主要负责面食制作,艾广富管他叫大师兄。早餐后,还要负责给大师兄打下手、迎客、端菜、收钱、里外收拾。那时北京条件差,整个胡同就一个自来水管,一个下水道,一个公共厕所,倒泔水得用扁担挑着走300米,一天60至70挑,街坊都喊他“倒泔水的小徒弟”。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遗憾的是,其中的规矩与坚持、风格与传统,于今大多荡然无存。当一个行业的精神正被洗白,它的灵魂已待价而沽时,那么,它将再也无法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是一个悖论:当年的勤行并无大师之说,却有誉满京城的名厨与名菜,今天大师成百上千,消费者反而对餐饮业不太放心了。 追寻老北京勤行的精气神,是回望一个城市的传统与自尊。也许,这种回望只能望梅止渴,但除了向过去汲取力量,我们又能何去何从?
  • 去以后,就开始干零活。过去老北京管餐饮业叫勤行,因为特别辛苦,不勤不行。每天,天蒙蒙亮就得起床,到市场取菜、摘菜、洗菜、生火,一直干到八点半吃早饭。他来之前,饭铺已有一个伙计,主要负责面食制作,艾广富管他叫大师兄。早餐后,还要负责给大师兄打下手、迎客、端菜、收钱、里外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