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京城的传统菜肴——炉肉

炉肉简介

炉肉,又称“烤方”、“挂炉肉”、“响皮肉”,老北京传统名菜,是久已绝迹的美味。清《调鼎集》:“挂炉肉:取酱醋涂肉,搁铁条上,加葱白四五根……俟油烟透出,转面再涂酱醋及葱料,如此数回,以黄脆为度”。清代亦为中秋时品,《帝京岁时记胜》又记“中秋桂饼之外,则……烧小猪、挂炉肉”。

《帝京岁时记胜》“八月”“时品”条中又记有“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此处的南炉鸭指的就是现在的烤鸭,取小猪烤之,则为烧小猪,其不用小猪者,名为炉肉。当时使用的地炉又称“焖炉”,后改“叉烧”,然后发展为“挂炉”,所以旧时(直到解放前)烤鸭店俗称“炉肉铺”或“鸡鸭行”,全聚德烤鸭店现保留的光绪14年所建老店门面左上方砖刻“老炉铺”依然醒目。

炉肉历史

“腊月到,五花肉,七分厚,烤炉火,红亮亮,脆酥皮,油汪汪。咬一下,满口香,煮一煮,香满堂,我来做,爹来尝,今年吃,明年想……”在昔日的老北京,每天很早师傅们就起来开始架炉烘烤炉肉,刚出炉的炉肉挑到前店,满屋香气腾腾,引得过路人都垂涎欲滴。这时候若是能尝上一口,那可是又酥又脆,令人回味无穷……因为已停产53年,直到2006年才恢复少量烤制,这种老北京人喜爱的冬季美食,多数年轻人并未真正吃过。

炉肉吃法

第一,熬白菜,一锅白菜放上几片什么都不用放就会把汤煮得白白的,味道真是没得说,皮先炸再烤煮过以后口感很特别,很软烂但不糟,还有点咯吱咯吱地感觉。天福号冬天有一种大个的扁的硬硬的丸子,他们叫做大扁丸子,拿回去与炉肉一起熬白菜特别好吃。熬白菜是要注意:白菜帮子和炉肉一起先下锅,不要放任和调料,汤白以后放白菜叶子,大扁丸子最好切成4块,与白菜叶子同放,煮熟后放盐出锅。这就行了。

第二,蒸。老北京有一种叫做黄芽菜。黄芽菜是大白菜的一个分支,与大白菜外形类似,但叶子是黄色的,很多地方介绍这是一个新品种,其实才不是呢,它的叶质柔嫩,味道鲜美、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糖等营养成份。不论炒食、蒸食或做汤菜均具独特的风味,为上等的叶菜品种。其实用白菜心儿、娃娃菜也行,就是味道差一点。下面铺一层黄芽菜,上面铺一层切成薄片的炉肉,清蒸,然后拿蒸出的汤加调料勾芡浇在菜上,就OK了。

第三,什锦砂锅。也是老北京的做法,一般都是年夜饭。一锅由海参、玉兰片、蹄筋、炉肉、白煮肉、丸子、香菇、青菜、粉条等其他自己喜欢的菜,用高汤炖。保存方法:不能冷冻只能冷藏,冷冻以后肉皮的口感就没有了,保存时间大概2周。因此每次不要买太多。 注意:要买的朋友请到天福号在西直门内大街的专卖店,有两家,其它超市专柜没有,最好周一至周五白天去买,周六周日买得比较快,去晚了就没有。还有就是春节临近时,因为酱肘子产量增大,有可能不生产炉肉。但丸子一直都有。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又与这蒜香和瓠子香相得益彰,外脆内软中糊塌子特有的甘甜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糊塌子亦菜亦饭,简便易做,是北京常见的美味。用瓠子做糊塌子是老北京的经典做法,相对来说现在用西葫芦更普遍,也许是因为西葫芦较之瓠子更容易买吧? 西葫芦的汁液比瓠子多,和面的时候可以不加水,用西葫芦做出的糊塌子口感比瓠子少了点醇鲜,多了份清爽,味道也挺不错。
  • 三不粘,北京传统名菜。用鸡蛋黄加油、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吃时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甚香甜。一说由河南“桂花蛋”演变而来。是北京同和居的保留名菜。色泽金黄,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营养,尤宜于老人、幼童食用。老字号同和居与其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关于这道菜的来历,据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 炉肉简介 炉肉,又称“烤方”、“挂炉肉”、“响皮肉”,老北京传统名菜,是久已绝迹的美味。清《调鼎集》:“挂炉肉:取酱醋涂肉,搁铁条上,加葱白四五根……俟油烟透出,转面再涂酱醋及葱料,如此数回,以黄脆为度”。清代亦为中秋时品,《帝京岁时记胜》又记“中秋桂饼之外,则……烧小猪、挂炉肉”。 《帝京岁时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