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话元宵

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前的“元宵大战”让商家和消费者都筋疲力尽,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元宵节的传统不能丢。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的民族习俗起源甚早,据说在我国北宋时期就开始盛行,不过那时候不叫元宵,而是叫“浮圆子”,到了明朝时才改叫“元宵”的。我国南北各省过元宵节都吃元宵,不过叫法不同,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儿”。其实在一些人眼中,对这区别也不太在意。偏偏到了那“民主共和”的民国时期,袁世凯洪宪登基,忌讳“元宵”与“袁消”同音,于是竟勒令将元宵改称“汤团”。 

据说一家商铺没心肺的老板,居然一不留神仍写了一张“新到什锦元宵”的红纸条贴在门口,结果挨了军警一顿臭揍!

南方汤圆儿的馅据说花样百出,甚至有鸡肉、鸡油、菜肉等。但身为老北京,还是最爱北方元宵的馅儿。过去那清一色的甜元宵馅儿不外是白糖、桂花、豆沙、芝麻、枣泥儿等主要几种。那时候老字号的店铺卖元宵、一般食品店卖元宵、大街上高搭大棚还当众摇元宵,现摇元宵现卖。元宵节前市场真是凸显节日喜庆气氛。虽然元宵馅儿大同小异,但是不同店铺、不同商贩做出元宵的味道可是大不相同,要不怎么显出老字号商家的影响力呢?

过去,每逢正月十五前,街边都会有摇元宵的,那摇法儿和煤铺摇煤球儿差不多。在摇元宵的簸箩里,放着不少固体的四方块儿,那就是元宵馅儿。把这些小小的四方块儿放在盛有江米粉的簸箩里浸水摇晃,不时地再浸再摇,一直到那些小方块儿的元宵馅儿不断地沾上江米粉由方到圆,最后变成大小均等的一个个元宵。这种现做现卖的元宵非常受大众的欢迎。

如今,各种馅儿的元宵每逢元宵节前大量上市供应,其中有不少被老年人称作“洋味馅儿”的元宵,元宵盒的包装也华丽精美,可是这些就过节来讲并不实惠,老北京人好的还是那流传多年的北方特色馅的元宵。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前的“元宵大战”让商家和消费者都筋疲力尽,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元宵节的传统不能丢。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的民族习俗起源甚早,据说在我国北宋时期就开始盛行,不过那时候不叫元宵,而是叫“浮圆子”,到了明朝时才改叫“元宵”的。我国南北各省过元宵节都吃元宵,不过叫法不同,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儿”。其实在一些人眼中,对这区别也不太在意。
  • 旧时北京的孩子,夏天最高兴听到的吆喝就是“酸梅汤,玫瑰露,大碗的雪花酪咧……”,这对胡同里的孩子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于是孩子就会磨着大人要上两个铜板,然后拿上大碗跑出来,向卖雪花酪的小贩买上一碗。孩子睁大眼睛,盯着小贩用冰镩子从大块的冰上镩下冰花,然后把冰花装到碗中,再从玻璃罐中舀出红色或黄色、绿色的糖水浇到冰花上,最后从小贩手中接过大碗跑回院子。
  • “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着春天开始,万物复苏。立春时有“打春”和“咬春”的习俗。“打春”指的是在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用泥做成的春牛,以祈求丰年。“咬春”则指的是人们立春吃春饼、春卷的习俗。春饼和春卷都是用薄饼卷菜,不同的是,春饼用的是面烙的薄饼,而春卷用的是更薄一些的面皮,且包上菜后还需要下锅炸。                    相比春卷,北方人更常吃春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