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有度说王蒙

作家王蒙,性情中人,京腔京调,幽默而又不失风度。王蒙的生活很有规律,只要不出远门,每天上午总要坐在电脑前忙他的创作。下午和晚上他常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陪陪家人。王蒙的休闲时光总喜欢与家人在一起度过,因为他有条不成文的原则:再忙,家庭生活还是十分重要的。

饮食保健方面,王蒙坚持一日三餐,从不暴饮、暴食,就是到国外讲学,也不破例吃夜 宵。王蒙会烹饪,最拿手的是梅干菜扣肉、京酱肉丝、熘肉片、芙蓉鸡片、糟熘鱼片、红烧 肉和红烧鲤鱼。特别是他做的梅干菜扣肉,色香味俱全;色泽红亮,肉质烂而不糜,肉有菜香,菜富于肉味,风味别致;肉中加菜,肥而不腻,酥烂鲜香,令一家人吃得眉开眼笑。擀面皮、包饺子,王蒙更是行家里手。孙子特别爱吃爷爷包的水饺,他会拌好几种饺子馅。

王蒙对美食文化有研究。他认为文化是人们文明生活的社会表现, 美食文化关系到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国人很讲究吃,“民以食为天”的观点无疑提高了我们的文化地位。把饮食纳入文化范畴,它可能是最容易从事、最难以取得成就的一个项目。饮食文化是最讲究实效的一种文化, 不能靠哗众取宠,而要看真功夫。不一定非上名贵菜肴,祖传绝技,只要普通中见出众,一般中显特殊,就是好活儿。

有次王蒙对向他请教的文学爱好者谈性格刻划:性格刻划固然重要,如果脱离生活地片面追求,使性格符号化,则如一个不高明的厨师做“熘肉片”,不加佐料,倒人胃口。而高明的厨师,要放好多种佐料,出锅时再加点儿玉兰片,盛在一个精致的盘子里,看着使人舒服,闻着吊人胃口……他的话形象,通俗,幽默。

王蒙自称“口味富有开放性兼容性,接受各种各样的食品”。包括各种东洋西洋土著乃至特异食品。诸如日本之生鱼片、美国之生牛肉、 法国之各色计司(乳酪),俄罗斯之生鱼子、伊斯兰国家之各种羊肉羊脂,我国白族之生猪肝生猪皮以及生蚝生贝,桂皮味之冰激凌苹果排、 各种冷饮热饮天然人工含酒精含咖啡因或不含这些玩艺之液体食品,均在他胃口的受用之列。这一点使王蒙深觉自豪。

他最偏爱的是粥食。他习惯喝稀粥,最常喝的是黏粥,即玉米面熬成的糊糊。喝粥的时候常佐一点腌萝卜类的咸菜,咸菜与粥互相提味,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吃惯了这种搭配,即使喝白米粥、糯米粥、麦片粥、燕窝粥,也不能忘情于腌萝卜,其味道在他看来,决不亚于六必居、天源酱园的名牌酱菜。

粥易消化。每当他端起大碗,吸吮着那热而烫、黏而稠的黏粥时,便会产生一种与大地同在,与庄稼汉同呼吸,与颗颗粮食相交融的感觉。特别是生病时,他更想喝粥“粥使人变得纯朴,变得实在,甚至给人一种艰苦奋斗的忧患意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的意识。从中我以 为是一种悠闲.一种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 期待和信心。”同时他还认为粥是药,可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静止惊,使人寡欲而清心。从小喝粥长大的王蒙,如今已喝了七十佘载,自然是“与粥同在”,感情特别深。他还写过一篇以粥为名的小说——(坚硬的稀粥》。

先前“流放”新疆期间,王蒙为不能写作而苦恼万分。特别是“文革”后期,他学会了抽烟喝酒。那时他烟瘾很大,一天一包老早“完成任务”;酒“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单日不醉则双日必醉。后来,他意识到“如此堕落”、透支生命对身体不利,于是,1978年与烟彻底决裂,至今未再染指。酒,很少喝了,“饮亦可,不沾唇亦可;饮亦一醉,不饮亦一醉。” 王蒙很少开夜车,坚持上午写作,下午休息。注意了这些细微小事,他变成了一个强壮的人。和同代的作家相比,他的身体堪称是最棒的。

关于写作状态,王蒙仍也脱不开“吃”他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老舍名剧《茶馆》中的一句台词:“有牙时没花生米,有花生米的时候没牙了。”意思是说,在渴望写作、激情燃烧的时候,很少有出版社认可,可一旦成熟了,白纸能印成黑字了,写作热情就降下去了。他说自己在一天天老化,这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

当今保健品铺天盖地,电视从早到晚,“广而告知”不断。王蒙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精神舒畅,则自然健康。王蒙爱好体育和养生之道。“我不敢说长寿,至少三五年内没什么问题吧。当然,车祸等天灾除外。”王蒙幽默地说。

王蒙年轻跻身文坛,后因小说获罪,文革后复出。王蒙此生,可谓少年有为、大起大落、屡遭磨难。多年的逆境生活,形成他特有的幽默、大度、毅力。他精神爽朗,体魄健壮。王蒙智慧、幽默、超然、自信、大度、练达、礼貌,很尊重别人。这位生活中看上去并不超凡脱俗的人,给了我们许多超越生活的东西。

(《美食》2005年04期)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作家王蒙,性情中人,京腔京调,幽默而又不失风度。王蒙的生活很有规律,只要不出远门,每天上午总要坐在电脑前忙他的创作。下午和晚上他常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陪陪家人。王蒙的休闲时光总喜欢与家人在一起度过,因为他有条不成文的原则:再忙,家庭生活还是十分重要的。 饮食保健方面,王蒙坚持一日三餐,从不暴饮、暴食,就是到国外讲学,也不破例吃夜 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