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沾——美味不问出处

进了三伏,天气渐凉,讲究吃个烙饼摊鸡蛋,省事,容易。现在自己家里不用烙饼,出门就买。摊鸡蛋就更容易,那不是个人就会吗?但还真甭说,鸡蛋也有复杂的摊法,升级版的摊鸡蛋甚至可以成为大饭庄的镇店名菜。

早年间,宣武门外曾经有个广和居。这家馆子经常做一道叫芙蓉鸡片的菜,所用的原料是鸡肉和蛋清,结果每天都要剩一大盆蛋黄儿。怎么处理呢?有一位爱琢磨的厨子把这剩下来的鸡蛋黄和白糖、绿豆粉按一定比例调匀了,用大油煎了吃,不想竟发明出一道香甜可口的甜品。可菜得有个好听的名字,总不能叫它“煎蛋黄儿”吧?
于是,大家想来想去,就根据它不粘碟子,不粘筷子,不粘牙的特点起名叫做“三不粘”。结果“三不粘”这名写在菜单上,食客们出于好奇都喜欢点。到了上个世纪初,广和居歇业了,这家馆子的名厨大多被另一家老字号同和居请了去,一来二去,竟然成了同和居的看家菜,一直传承至今。

还有传说“三不粘”原来叫“软黄菜”,后来是李鸿章的小女婿、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给改的名字。这个传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张佩纶算是晚清名流,学问渊博,曾经和张之洞齐名。这道菜虽说是甜品,可又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甜点,算得上是一道正儿八经的,文雅的大菜。文化人从来都是餐厅里的一道风景,而会吃本身也是文化名流的做派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帝王版。说是这道菜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安阳,品尝了一道叫桂花蛋的甜菜,发现这道菜既不粘碟子,也不粘筷子,还不粘牙,一时高兴,赐名“三不粘”。并且让御膳房的厨子学会了做法,这道菜就这么着传入了紫禁城。后来又经过一位山东御厨从宫里逐步传到了民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三不粘”和皇帝就算沾上了边儿,倒也如愿以偿地抬高了身价。至于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就无从考证了。

日前去三里河的同和居,金黄色的三不粘盛放在盘子中央端上来,热气萦绕着宛如一滴硕大的金色露珠,闻上去芳香四溢,吃上一口,绵甜香滑,吃过以后盘子上干干净净,只留下唇齿间一抹淡淡的幽香。看来,简单寻常的原料同样也能做出不同寻常的美味。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又与这蒜香和瓠子香相得益彰,外脆内软中糊塌子特有的甘甜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糊塌子亦菜亦饭,简便易做,是北京常见的美味。用瓠子做糊塌子是老北京的经典做法,相对来说现在用西葫芦更普遍,也许是因为西葫芦较之瓠子更容易买吧? 西葫芦的汁液比瓠子多,和面的时候可以不加水,用西葫芦做出的糊塌子口感比瓠子少了点醇鲜,多了份清爽,味道也挺不错。
  • 三不粘,北京传统名菜。用鸡蛋黄加油、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吃时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甚香甜。一说由河南“桂花蛋”演变而来。是北京同和居的保留名菜。色泽金黄,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营养,尤宜于老人、幼童食用。老字号同和居与其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关于这道菜的来历,据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 炉肉简介 炉肉,又称“烤方”、“挂炉肉”、“响皮肉”,老北京传统名菜,是久已绝迹的美味。清《调鼎集》:“挂炉肉:取酱醋涂肉,搁铁条上,加葱白四五根……俟油烟透出,转面再涂酱醋及葱料,如此数回,以黄脆为度”。清代亦为中秋时品,《帝京岁时记胜》又记“中秋桂饼之外,则……烧小猪、挂炉肉”。 《帝京岁时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