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京城的传统菜肴——糊塌子简介

糊塌子(瓠塌子),北京传统应时小食。《帝京岁时纪胜》四月时品“瓠丝煎饼”即此。瓠瓜又称为“扁蒲”,果实长圆筒形,绿白色,京人俗称“糊子”。四月嫩时采买至家,用擦子擦成细丝,拌入面粉、生鸡蛋及油、盐、葱末、花椒面调成糊状,用勺舀至热饼铛上摊成小圆饼,两面煎黄,出铛即食。

由此还衍生出了一句北京俗语:您这边吃,那边拽您耳朵您都不知道——香的。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又与这蒜香和瓠子香相得益彰,外脆内软中糊塌子特有的甘甜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糊塌子亦菜亦饭,简便易做,是北京常见的美味。用瓠子做糊塌子是老北京的经典做法,相对来说现在用西葫芦更普遍,也许是因为西葫芦较之瓠子更容易买吧? 西葫芦的汁液比瓠子多,和面的时候可以不加水,用西葫芦做出的糊塌子口感比瓠子少了点醇鲜,多了份清爽,味道也挺不错。
  • 三不粘,北京传统名菜。用鸡蛋黄加油、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吃时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甚香甜。一说由河南“桂花蛋”演变而来。是北京同和居的保留名菜。色泽金黄,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营养,尤宜于老人、幼童食用。老字号同和居与其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关于这道菜的来历,据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 炉肉简介 炉肉,又称“烤方”、“挂炉肉”、“响皮肉”,老北京传统名菜,是久已绝迹的美味。清《调鼎集》:“挂炉肉:取酱醋涂肉,搁铁条上,加葱白四五根……俟油烟透出,转面再涂酱醋及葱料,如此数回,以黄脆为度”。清代亦为中秋时品,《帝京岁时记胜》又记“中秋桂饼之外,则……烧小猪、挂炉肉”。 《帝京岁时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