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寒食节也叫“禁火节”、“禁言节”、“冷节”。中国古代讲究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饭,要吃冷饭、寒食。老北京也过寒食节。“寒食十三绝”指的就是寒食节里经常吃的十三种食品。至于这十三种食品是什么,现今说法不同。全部加起来则有芝麻酱烧饼、奶油炸糕、硬面饽饽、姜汁排叉、马蹄烧饼、豆馅烧饼、馓子麻花、蜜麻花、糖火烧、糖卷果、豌豆黄、艾窝窝、豆面糕、螺蛳转、萨其马、面茶和焦圈这几种。

“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提到的“饽饽”,说的就是硬面饽饽,这是一种老北京夜间供应的面食,如今已经很难见到。

糖火烧

姜汁排叉又叫“姜丝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与普通的炸排叉不同,这种排叉是用加了生姜末和明矾的面粉制成的,油炸后还要经过一道“过蜜”的工序。“过蜜”就是让炸好的排叉在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一遍。用这种特殊方法制成的姜汁排叉口感香酥脆甜。姜汁排叉具有提神醒脑、促进食欲、止吐解胃酸等功效,适合在炎热的夏季食用。


炸回头

蜜麻花俗名糖耳朵,主要以砂糖和面粉制成,是一种清真食品。有诗云:“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蜜麻花不是拧出来的,而是先在面块中间开一个小口,再将面块的一边翻向另一边,形成一个类似人耳的形状,“糖耳朵”的俗名就是由此来的。

 


姜汁排叉

糖卷果是回族清真小吃,同时也是一道药膳。其主料为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且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功效。大枣则可以养气生津、补血补脾。糖卷果吃起来脆而甜,十分适合妇女食用。


糖卷果

豆面糕俗名“驴打滚”,本是一种满族八旗子弟喜欢吃的黏食,后成为老少皆宜的大众小吃。《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形象地描绘了豆面糕的做法:“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制作豆面糕时,须将黄面团在豆面粉中滚过。这一过程颇似野驴打滚,故名“驴打滚”。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前的“元宵大战”让商家和消费者都筋疲力尽,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元宵节的传统不能丢。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的民族习俗起源甚早,据说在我国北宋时期就开始盛行,不过那时候不叫元宵,而是叫“浮圆子”,到了明朝时才改叫“元宵”的。我国南北各省过元宵节都吃元宵,不过叫法不同,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儿”。其实在一些人眼中,对这区别也不太在意。
  • 旧时北京的孩子,夏天最高兴听到的吆喝就是“酸梅汤,玫瑰露,大碗的雪花酪咧……”,这对胡同里的孩子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于是孩子就会磨着大人要上两个铜板,然后拿上大碗跑出来,向卖雪花酪的小贩买上一碗。孩子睁大眼睛,盯着小贩用冰镩子从大块的冰上镩下冰花,然后把冰花装到碗中,再从玻璃罐中舀出红色或黄色、绿色的糖水浇到冰花上,最后从小贩手中接过大碗跑回院子。
  • “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着春天开始,万物复苏。立春时有“打春”和“咬春”的习俗。“打春”指的是在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用泥做成的春牛,以祈求丰年。“咬春”则指的是人们立春吃春饼、春卷的习俗。春饼和春卷都是用薄饼卷菜,不同的是,春饼用的是面烙的薄饼,而春卷用的是更薄一些的面皮,且包上菜后还需要下锅炸。                    相比春卷,北方人更常吃春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