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端午节以“礼”为上

端午节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农历),老北京习惯上叫五月节。五月节、八月节和春节是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过去学买卖的学徒期限都定为三年零一节,其中的一节指的就是这三个节中的一个。


老北京人过端午是讲究礼俗的,要敬神、献佛、祭祖;商人们要下账帖讨账;出嫁的女子要带孩子回娘家过节,也称“归宁”;同时人们还要借过节之机,馈赠亲友等一些礼品,以增进友情。

旧京人们在端午节首先要进行的活动是敬献神佛,祭祀祖先。

从五月一日起,在佛堂(或佛像)、神堂(或神像)、祠堂(或祖先主牌)的供案上皆设时鲜供品。通常为:小枣江米粽子一至三碟,每碟五个;五毒饼或玫瑰饼一至三碟,每碟五块;樱桃一碟;黑、白桑葚各一碟(有加文冠果和八达杏各一碟者,是为“附供”)。以上谓之“三堂应节供”,有“荐鲜”之意。供品除糕点外,其他均每天一换,以防腐烂。初五晚间或初六早上撤供。以上说的是小康之家,城市贫民则只是象征性摆供罢了。

北京独具端午特色的食品是樱桃、桑葚、五毒饼和玫瑰饼。樱桃、桑葚是端午节的时令鲜品。旧时,自旧历五月初一早晨,街市即有出摊或挑担串街的小贩出售樱桃、白桑葚、黑桑葚(亦称紫桑葚)。故京谚谓:“樱桃桑葚,货卖当时。”贩者吆唤:“赛过李子来,大樱桃!”多以小瓷碟垫杨树叶分别放上樱桃、桑葚,论碟出售。如果五月前有闰月,节令已晚,樱桃已然下市,则以“山豆子”(一种稍带白绒毛,无绿柄的红豆,似樱桃,但味酸)代替。遇有买者,即以杨树叶兜之。民间说:端午节吃白桑葚,夏令不误食蛆虫;吃黑桑葚不误食苍蝇。

五毒饼是旧时端午节的应节糕点。其饼直径两寸半,厚五分,无馅,用糖、素油和面烤成,是一种类似桃酥式的点心,饼面以模具印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等“五毒虫”的图案。主要用来给家堂神佛、祖先上供,或作为节日礼品馈送亲友。

玫瑰饼是和玫瑰花分不开的。仲夏时节,正是北京西郊妙峰山玫瑰花盛开之时,取其花瓣做玫瑰饼,是旧京食俗。其做法是:先将玫瑰花瓣洗净,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做成饼,上火烙之。分酥皮、硬皮两种,香甜适口,别具风味。由于其原料昂贵,玫瑰饼价格不菲,属高档细点心之列,只有朱门大户才能享受。

端午为中国传统三节之一,有相互馈赠节礼之仪。第一、对家馆、私塾的教师送以装有现金的红封,谓之“节敬”;第二、对素日欠情当报之人,如医生、讼师(律师)、对个人或家族有功劳者,必以厚赠,以表谢忱;第三、亲友、本行业同仁互相赠礼为贺。

旧时,商家有“三节讨账”之俗,端午节是一年中第一次讨账。老北京的买卖方式很有特点,凡是老主顾到一般的店铺去买东西并不先付钱,而是赊账,等到大节日到来之际再一并还清。这样做一来方便了顾客;二来店家也抓住了一批回头客,不失为一种营销策略。这种售货方式往往只限于些小店、小铺,至于一些古玩铺、药铺等,则没有这种经营方式。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前的“元宵大战”让商家和消费者都筋疲力尽,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元宵节的传统不能丢。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的民族习俗起源甚早,据说在我国北宋时期就开始盛行,不过那时候不叫元宵,而是叫“浮圆子”,到了明朝时才改叫“元宵”的。我国南北各省过元宵节都吃元宵,不过叫法不同,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儿”。其实在一些人眼中,对这区别也不太在意。
  • 旧时北京的孩子,夏天最高兴听到的吆喝就是“酸梅汤,玫瑰露,大碗的雪花酪咧……”,这对胡同里的孩子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于是孩子就会磨着大人要上两个铜板,然后拿上大碗跑出来,向卖雪花酪的小贩买上一碗。孩子睁大眼睛,盯着小贩用冰镩子从大块的冰上镩下冰花,然后把冰花装到碗中,再从玻璃罐中舀出红色或黄色、绿色的糖水浇到冰花上,最后从小贩手中接过大碗跑回院子。
  • “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着春天开始,万物复苏。立春时有“打春”和“咬春”的习俗。“打春”指的是在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用泥做成的春牛,以祈求丰年。“咬春”则指的是人们立春吃春饼、春卷的习俗。春饼和春卷都是用薄饼卷菜,不同的是,春饼用的是面烙的薄饼,而春卷用的是更薄一些的面皮,且包上菜后还需要下锅炸。                    相比春卷,北方人更常吃春饼。